貌,同时眼神中流露出强烈的欲望。
这时,侍女已明白刘焉意图,虽心生厌恶,但仍故作胆怯地说自己不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她深知此刻接近刘焉的重要性。
根据主上的安排,刘焉已服下毒药,毒性将在七日后发作。
因此,她需尽快从刘焉处获取情报,即便牺牲自身也在所不惜。
所有锦衣卫成员都清楚,为达成目标,一切代价都在所不辞。
刘焉见到侍女的胆怯模样,内心甚是得意。
这种柔弱形象迎合了他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让他对侍女愈发感兴趣。
他温柔地说道:
“何必过谦?若这般容貌也算不得出众,这世间又哪有真正令人称道的佳人呢?”
接着,他又进一步说道:
“我久仰你的才情,希望能与你共享美好时光,不知你意下如何?”
女侍女听后暗暗窃笑,表面上却娇羞不已,低声回应:
“一切但凭大人安排。”
刘焉见状心跳加速,咽了口唾沫后大笑着保证:
“放心,我定不负你。”
随即,他抱起侍女走向后院,随行的侍卫也识趣地退下,以免碍事。
……
数日之后,益州局势突变。
刘焉骤然离世,益州陷入动荡。
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企图从中获利。
刘璋作为唯一的继承人,顺理成章接任益州牧。
起初他有些迷茫,但很快便沉浸于喜悦之中。
上任之初,他就做出了一项颇具争议的决定。
刘璋因不满张鲁,下令杀害其母并要求张鲁回成都受审。
他本就对张鲁心存芥蒂,如今身为益州牧,自然不容许张鲁继续掌控汉中。
然而,刘璋的决策过于草率,未能预见此举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他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指令无人敢违抗,即便部下多次提醒张鲁可能反叛,他也充耳不闻。
最终,张鲁得知母亲遇害的消息,悲痛万分。
他对母亲怀有深厚感情,尽管知晓母亲过往的经历,却始终心存感激。
如今母亲惨死,张鲁不仅痛失至亲,更因刘璋的暴行感到愤怒与无助。
刘焉去世后,刘璋继任益州牧,第一件事竟然是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这一消息让张鲁极为愤怒。
他的弟弟张卫悲痛地控诉道:“我们的母亲惨遭刘璋毒手,我们怎能忍气吞声?”
张鲁也满含泪水,拍着弟弟的肩膀说道:“弟弟别哭,刘璋太过分了。”
张卫愤慨地提议:“兄长,血海深仇不可不报,我们不如起兵反抗,占据汉中自立为王。”
张鲁原本对此持反对态度,因为刘焉曾对他们有恩。
然而,鉴于刘璋杀害母亲的事实,他认为此刻反叛并无不妥。
杨松在一旁劝道:“主公,张将军所言极是。
刘璋不仅威胁到您的地位,还危及您的性命。
前往成都无疑是冒险。”
杨松支持张鲁,因为他深知一旦易主,自己家族的利益可能受损。
在弟弟与谋士的劝说下,张鲁最终决定反叛刘璋,着手准备独立行动。
张鲁决意割据汉中,与刘璋决裂。
面对部下的支持,他意气风发地谋划未来。
张鲁痛斥刘璋背信弃义,决定不再手下留情,正式宣布脱离益州统治。
这一举动让益州分裂成三部分:南部由南蛮占据,中部属于刘璋,北部归张鲁掌控,使益州整体实力大幅下降,这正中林枫下怀。
与此同时,薛仁贵率领的征东大军已在武都郡驻扎数日。
得知刘焉离世的消息后,他迅速行动,直指武都郡,这里是通往汉中的关键前哨。
武都郡与汉中相邻,阳平关成为双方交锋的焦点。
若能迅速攻下阳平关,便可快速占领汉中核心地带南郑,进而掌控整个汉中。
然而,阳平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唯有正面强攻一条途径可选。
阳平关前地势狭窄,一次最多只能容纳千人进攻。
即便薛仁贵拥有五十万大军,实际能参战的也只有这一千人,兵力优势无法发挥。
因此,他向林枫提议派遣一员大将率精锐骑兵快速行动,在阳平关守将未察觉时夺取关口,打开汉中的西大门,使东进之路畅通无阻,进而占领汉中并谋划益州。
最佳时机选在张鲁与刘璋交恶、益州局势动荡之时。
此时,一名探子入帐禀报:“元帅,汉中传来消息,张鲁已公开宣布脱离益州自立,与刘璋决裂。”
此消息尚未外泄,连刘璋一方都未知晓。
薛仁贵听后喜形于色:“天意如此!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
喜欢。
第354章 成都局势微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