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长春市东北部,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幅员面积3435平方公里。作为长春市代管的县级市,这里地势平坦,江河纵横,既有广袤的黑土良田,也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下辖4个街道、12个镇、4个乡,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多样风貌。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德惠市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早在数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以渔猎、农耕为生,创造了早期文明。
两汉时期,这里属秽貊族建立的夫余国,受中原文化影响,农业逐渐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鲜卑、契丹等部族领地,多民族文化开始交融。隋唐时期,归渤海国管辖,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辽金时期,德惠成为女真族活动的重要区域,现存的古城遗址见证了当时的聚落规模和军事防御体系。元代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归奴儿干都司,清代初期为蒙古郭尔罗斯前旗游牧地,后随着“闯关东”移民潮,汉人逐渐迁入,开垦荒地,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设立长春府,德惠属长春府管辖。宣统二年(1910年),设德惠县,县治设在大房身(今大房身镇),“德惠”之名取“德政恩惠”之意,寄托了对这片土地的治理愿景。1913年,德惠县属吉林省吉长道,1929年直属吉林省。东北沦陷时期,德惠县属吉林省。1945年解放后,先后属吉林省直辖、怀德专区、德惠专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德惠县撤县设市(县级市),由长春市代管。
在文化脉络上,德惠融合了满族、汉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满族的萨满文化遗存、汉族的农耕习俗在此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境内的皮影戏、东北大鼓等民间艺术流传广泛,其中德惠皮影戏以造型精美、唱腔独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符号。
历史人物方面,德惠涌现出多位杰出人才。近代教育家顾旭东,致力于乡村教育,在德惠创办多所学校,推动了当地教育普及;抗日志士赵尚志(曾在德惠一带活动),组织抗日武装,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现代作家王汪,以东北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多部小说,反映了德惠地区的社会变迁;科学家张德庆在农业领域深耕,为东北地区的粮食增产技术做出了贡献。
下辖乡镇(街道)简介
德惠市下辖4个街道、12个镇、4个乡,各区域依托地理资源形成了独特的产业格局:
4个街道
胜利街道:位于市区中心,是德惠市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街道内商业密集,有大型购物中心、农贸市场、餐饮街区,胜利街步行街是市民休闲消费的主要场所。同时,集中了市政府、法院等行政机构,以及多所中小学,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生活便利。
建设街道:以工业和仓储物流为特色,辖区内有德惠经济开发区部分区域,入驻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企业。街道内交通便利,铁路货场、物流园区分布密集,是德惠市物资中转的重要节点,工业与生活功能分区明确,环境整洁。
惠发街道:地处市区南部,是城市扩张的重点区域,近年来新建小区、学校、医院较多,房地产和服务业发展迅速。街道内有惠发河穿流而过,沿河修建了带状公园,成为市民散步、健身的好去处,宜居属性突出。
夏家店街道:城乡结合部,兼具农业与工业特色。农业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为主,为市区提供新鲜农产品;工业以建材、包装加工为主,多家企业在此落户,形成了“农工互补”的发展模式,街道内还有部分历史村落,保留着传统民居。
12个镇
大青嘴镇:位于德惠市东南部,以粮食种植和特色养殖为主要产业。全镇耕地以黑土为主,盛产玉米、水稻,是德惠重要的“粮仓”之一。特色养殖以蛋鸡、生猪为主,规模化养殖场较多,鸡蛋、猪肉供应长春及周边城市,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郭家镇:地处市区西北部,商贸活跃,是周边乡镇的物资集散地。镇内有大型农贸市场,每逢集日,周边村民前来交易农产品、日用品,集市规模在德惠市名列前茅。农业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近年推广滴灌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松花江镇:因濒临松花江而得名,水资源丰富,渔业和水稻种植是支柱产业。镇内有多个渔场,养殖鲤鱼、鲫鱼、胖头鱼等,所产江鱼肉质鲜美,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各地。水稻种植依托松花江灌溉,米粒饱满,口感软糯,“松花江大米”在省内小有名气。
达家沟镇:位于德惠市北部,交通便利,102国道穿镇而过。工业以粮食加工为主,多家玉米深加工企业在此落户,生产淀粉、饲料等产品,产业链条完善。农业以玉米种植为主,机械化程度高,粮食产量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房身镇:德惠旧县治所在地,历史悠久,镇内保留有部分清代、民国时期建筑,如原县署旧址。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特色产业有酿酒,采用传统工艺酿造的白酒口感醇厚,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文旅融合发展潜力大。
岔路口镇:位于德惠市东部,岔路口河穿镇而过,灌溉条件优越,是德惠水稻主产区之一。全镇水稻种植面积广,采用绿色种植技术,所产大米通过了有机认证,远销全国,“岔路口大米”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效应显着。
朱城子镇:紧邻长春市宽城区,区位优势明显,工业以汽车零部件加工、食品包装为主,多家企业为长春一汽配套生产,产业联动性强。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大棚蔬菜供应长春市场,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镇。
布海镇:地处市区南部,以特色农业和苗木花卉种植为亮点。特色农业种植香瓜、西瓜,因口感香甜、上市早,深受消费者喜爱,“布海香瓜”形成品牌;苗木花卉基地培育多种绿化树种,供应城市园林建设,农业经济效益突出。
天台镇:位于德惠市西部,以粮食种植和农机制造为主要产业。全镇耕地面积大,玉米、高粱产量高,农机普及率在德惠市领先。农机制造企业生产的播种机、收割机等产品,适应东北黑土地耕作需求,畅销省内各地。
菜园子镇:位于德惠市北部,濒临松花江,地势低洼,水域面积广,以水稻种植和淡水养殖为主。全镇水稻种植采用“稻渔共生”模式,稻田养鱼、养蟹,既提高了大米品质,又增加了养殖收入,生态农业特色鲜明。
同太乡(镇级):以粮食种植和光伏发电为特色。粮食种植以玉米、大豆为主,产量稳定;光伏发电项目利用闲置荒坡、屋顶建设光伏板,清洁能源产业与农业形成互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松花江镇:(注:前文已介绍,此处为笔误,应为“五台镇”)五台镇位于德惠市东南部,以林业和杂粮种植为主要产业。镇内有部分丘陵山地,林地面积广,种植落叶松、杨树等;杂粮种植以绿豆、红小豆为主,因口感好、无公害,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小杂粮做成了大产业。
4个乡
朝阳乡:位于德惠市西南部,以粮食种植和黄牛养殖为主。全乡耕地肥沃,玉米、水稻产量高;黄牛养殖采用散养与圈养结合的方式,肉质鲜嫩,多家屠宰加工企业在此落户,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
升阳乡:地处市区西北部,农业以玉米、高粱种植为主,是传统农业乡。近年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粮食单产逐年提高。乡内有小型水库,发展淡水养殖,鱼类品种多样,供应本地市场。
万金塔乡:因境内有辽金时期“万金塔”遗址得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特色产业有柳编,当地农民利用柳条编织筐、篮等日用品,工艺精湛,产品出口至韩国、日本等国家,柳编成为文化输出的载体。
三胜乡:位于德惠市东北部,以粮食种植和食用菌栽培为主要产业。粮食种植以玉米、大豆为主;食用菌栽培以平菇、香菇为主,利用温室大棚规模化生产,产品供应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经济效益显着。
必游景点
德惠市的旅游资源融合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与乡村风情,适合不同类型的游客:
1. 德惠公园
位于市区中心,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较大,园内有惠发河穿流而过,修建了桥梁、亭台、步道等设施。春季百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冰封雪覆,四季景色各异。园内设有健身区、儿童游乐区,还有展示德惠历史文化的雕塑群,是了解德惠市井生活的好去处。
2. 松花江沿岸风光带
从松花江镇至菜园子镇,沿松花江修建了观光路,沿途可欣赏江景、湿地、稻田等景观。夏季可在江边垂钓、野餐,看渔船往来;秋季稻田金黄,与江水相映成趣;冬季江面上冰雪覆盖,可体验冰钓、滑冰等活动。沿岸有多家农家乐,提供江鱼宴、农家菜,适合短途自驾游览。
3. 万金塔遗址
位于万金塔乡,是辽金时期的佛教遗址,现存一座夯土台基,高约10米,周长约100米,台基上散落着砖瓦残片,部分带有莲纹、兽纹,是辽金时期典型的建筑构件。据考证,此处曾建有佛塔,规模宏大,后因战乱损毁。遗址旁建有小型展览馆,展示出土的佛像残件、砖瓦等文物,是研究辽金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4. 德惠市博物馆
位于建设街道,馆藏文物丰富,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各类器物,如石
第10章 长春市《德惠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