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长子县。长子县境域面积达1029平方千米 ,其地形独特,处于太岳山脉向上党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态势。这里平均海拔929.8米,县城海拔946米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16.74%,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魅力。
乡镇风貌
长子县下辖9镇2乡2个服务中心,每个乡镇都有着独特的风情与韵味。
丹朱镇作为县政府驻地,是长子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交通便利,商贸繁荣,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大堡头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镇内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民俗文化,每逢传统节日,这里都会举行热闹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慈林镇因境内的慈林山而得名,山林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山上植被茂盛,四季景色各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登山揽胜。色头镇位于长子县南部,地理位置独特,与多个地区接壤,这里的农业发展独具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尤其是当地的水果,口感鲜美,远近闻名。石哲镇是一个古老的集镇,两千零二年与晋义乡、衡水乡、岳阳乡、王玉乡合并,仍称石哲镇,辖六十九个行政村,总面积三百二十六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三点一万人 。其名称来源于旧时村西的一条河流,人们踩着石头过河,故而得名。鲍店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长子县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这里的集市贸易十分发达,每逢集日,周边乡镇的人们都会汇聚于此,买卖商品,交流信息,热闹非凡。南漳镇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农作物产量丰富,是长子县的重要粮食产区之一。宋村镇行政区域、镇政府驻地不变,这里的乡村建设成果显着,村庄布局整齐,道路宽敞平坦,村民生活富足,乡风文明淳朴。南陈镇同样行政区域、镇政府驻地不变,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碾张乡和常张乡则保留着原始的乡村风貌,山水相依,空气清新,村民们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宁静而祥和的生活。横水林区和王峪景区服务中心则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让游客在这里可以亲近大自然,享受森林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历史文化脉络
长子县历史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里试验种五谷,教民农耕,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尧舜时代,尧之长子丹朱受封于此,由此引得县名并简称“丹城” 。
西周初年,这里是周史辛甲的封地 ,至少在春秋时期,就有长子邑的存在。秦朝实行郡县制,设长子县,为上党郡郡治所在 ,此后2000多年里,基本沿用着这个名字(北齐时县废,隋复置县,名为寄氏,开皇十八年(589年)仍复旧名) 。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子县历经了无数的朝代更迭和风云变幻。
西汉时期,沿袭秦制,置长子县隶属上党郡 ,东南部还有一部分地方属猗氏县。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因董卓之乱,上党郡治移至壶关(古壶关城即今潞州区马厂镇古驿村) ,长子县受其管辖。三国时代,这里成为魏国领土,是长子公国,曹琬于黄初二年(221年)受封于此 ,其子曹昂袭位后,于嘉平六年(254年)转封丰王,遂成长子县。晋代,置长子县,隶属上党郡 。晋太元十一年(386年) ,鲜卑族慕容永将国都置于长子,国号西燕,历时九年后,西燕被慕容垂所灭,长子随为后燕地。北魏时期,置长子县,隶属上党郡 ,景明元年,改猗氏县为寄氏县 ,普泰元年(531年) ,划长子一部与寄氏一部合并,置乐阳县于乐阳村(今岳阳村) ,长子县和乐阳县属上党郡,本县还一度成为封国,建义年间,封刘灵助为长子县伯,后改为公 ,永安二年(529年) ,封李业兴为长子县伯 ,太昌中,封其次子遵祖为长子县伯。北齐时,长子、乐阳二县均废县名 ,新的建置更替及隶属不详。隋代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将寄氏县的县治移至长子县治,长子遂改为寄氏县 ,开皇十八年将寄氏县改为长子县,隶属于上党郡。唐代,置长子县,隶属上潞州,归河东道 ,五代皆依唐制。宋代先属潞州,后在政和年间(1111 1118年) ,属隆德府 。金代隶属于潞州 ,元代沿用金制。明代先属潞州,后在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属潞安府 。清代属潞安府,归山西省 。民国时期,初属冀宁道 ,民国8年(1919年) ,属冀宁道,归山西省 ,民国16年废道后,直属山西省 。抗日战争期间,初属山西省第五专员公署(公署设在长治城) ,民国30年秋到民国38年9月,先后归太岳行署第一专员公署(公署设在沁县松交村)和第二专员公署(公署设在晋城西周村)领导 ,1939年7月日寇侵占长子城,抗日县政府转移到本县西部山区,现石哲镇境内的张、李家庄,隶属太岳区 ,1945年8月15日全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长子县人民委员会,属山西省长治专员公署领导 ,1958年7月,长子、屯留两县合并为屯长县,长子县改为长子镇 ,同年10月屯长撤销并入长治市,长子为区联社 ,1959年1月长治市实行分治,屯长复为县 ,1961年5月屯、长分治,恢复长子县建置,仍属晋东南专区 ,1967年4月4日,成立长子县革命委员会,受山西省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1981年8月成立长子县人民政府,属山西省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1985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晋东南地区分为长治、晋城两市,长子县隶属长治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子县孕育出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西周太史辛甲,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正直的品格,为后世所敬仰;西汉忠臣鲍宣,祖籍河北,后喜上党,在汉哀帝时先做谏大夫,后生私立校尉,他刚正不阿,多次上书执谏,痛斥腐败朝政,虽得罪权贵,仍坚守正义 ,其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北魏历算家李业兴,在天文历法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古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唐贞观县令崔珏,为官清廉,断案如神,深受百姓爱戴;宋朝名相王曙,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辅佐朝廷,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元代名相宋子贞,同样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能;清代书法家冯士翘,其书法作品独具风格,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增添了光彩。
必游景点
法兴寺
法兴寺坐落于长子县东南17公里的翠云山上 ,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公元401年) ,宋、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 。这座千年古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平方米,现存平面布局为唐代特征 ,经楼、佛塔在殿的前部,中轴线依次布列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菩萨殿 。法兴寺宛如一座艺术的宝库,珍藏着众多的文化瑰宝。唐石舍利塔是我国现存唐代古塔中的孤例 ,它通体用砂石板构建,整个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当地人称它为石殿,里外共两层,四面的墙壁围合成了一个回字 ,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唐燃灯古塔是国内现存的三座唐代燃灯塔之一,保存最为完整,做工最为精细,结构最为精巧 ,相传在塔内点灯,即使开着窗户,不管风多大,灯都不会熄灭 ,其独特的构造和神秘的传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宋代彩塑十二圆觉塑像皆以女性形象出现,眉清目秀,服装淡雅,衣带飘逸 ,或双手合十立在胸前,或两眼微睁,若有所思,仿佛在专注地听经,又仿佛在了解人间疾苦 ,这些彩塑被美术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 ,展现了宋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登上法兴寺,沿着99级台阶拾级而上,眼前展现的是一组独特的建筑,它融合了阁楼式与四门塔式的元素,造型别致,结构奇异,在其他地方非常罕见 。站在寺内,俯瞰四周,翠云山的美景尽收眼底,山峦起伏,绿树成荫,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在这里,历史的沉淀随处可见,内心的安宁也触手可及,法兴寺不仅是文化的瑰宝,更是心灵的净土。
发鸠山
发鸠山位于长子县城西25公里 ,是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山峦之一 ,因《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的美丽传说而闻名遐迩 。《山海经》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座山海拔较高,山上植被茂密,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花烂漫,五彩斑斓;夏天,绿树成荫,凉爽宜人;秋天,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如童话世界般。登上发鸠山的山顶,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峦、广袤的田野尽收眼底,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和壮观。在这里,你仿佛能听到精卫鸟那执着的啼鸣声,感受到它坚韧不拔的精神。发鸠山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一座承载着文化和精神的圣山,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传说的足迹,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仙翁山
仙翁山位于长子县西南部,这里有迄今2.5亿年的木化石群落,无论历史的久远还是群落的规模,在亚洲乃至世界都较为罕见 。这些木化石是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形成的,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参天大树,有的像蜿蜒的巨龙,有的像栩栩如生的动物,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漫步在仙翁山的木化石群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远古时代,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除了木化石群落,仙翁山还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山上的森林覆盖率极高,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在这里,你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古刹寺庙道观
除了法兴寺,长子县还有许多其他着名的古刹、寺庙和道观。
崇庆寺位于色头镇紫云山 ,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精美的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宋代建筑的特点,斗拱结构复杂精巧,梁架结构稳固合理,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寺内的佛像雕塑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天王寺位于县城南大街 ,始建于唐永徽年间(650年—655年) ,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寺庙历史悠久,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存建筑保留了唐代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寺内的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生动地描绘了佛教故事和古代的社会生活场景,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中漳伏羲庙位于南漳镇中漳村 ,现存正殿为元代建筑,结构简约古朴,端庄舒朗 。伏羲庙是为祭祀人文始祖伏羲而建,每年都有众多信徒前来朝拜,香火十分旺盛。这里不仅是祭祀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的重要基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历史遗址
长子县的历史遗址众多,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慕容永墓遗址位于长子县城以西7.5公里以北的丘寺陵脚下 。中国历史上两晋南北朝时期,西燕小王朝建都长子,慕容永称帝九年后被同族慕容垂杀害 ,死后安葬于此,并有专人看护陵墓 。木林人长年累月居住此地,繁衍生息,形成村落,称为木穴村 ,后又演变为木下村、木穴村 ,1998年更名为晋荣村,晋荣居两晋时期慕容永之意,以存记历史 ,2008年在长子县召开山西省古都研究会时,将晋荣村改为慕容村 。慕容永墓遗址对于研究西燕历史和古代墓葬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和考古学家前来考察研究。
鲍宣墓位于南鲍村 ,鲍宣在汉哀帝时先做谏大夫,后生私立校尉 ,他秉公执法,多次上书执谏,痛斥腐败朝政,因而得罪了皇帝和显贵 。一次因公事驳了皇帝的面子,反对者便以亡人臣礼、大不敬不到为由,使鲍宣入狱 ,虽免去死罪,但被遣回上党 ,鲍宣在位六年而亡,后王莽篡权,将他关入泸州监狱,鲍宣自杀于狱中,葬于长子 。今长子县南鲍,正是当年在长子县东十余里处的鲍宣坟地&nb
第9章 长治市《长子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