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章 晋中市《介休市》[1/2页]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学海无涯乐作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北侧,处于东经111°44′10″  112°10′14″、北纬36°50′01″  37°11′04″之间,总面积743.7平方千米 。它东与平遥县为邻,东南与沁源县相依,西南和灵石县接壤,西北同孝义市相连,北与汾阳市相接。作为山西省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纲要确定的南部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城市,介休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全市常住人口约43.12万人,下辖5个街道、7个镇、2个乡 ,市政府驻北关街道西大街139号。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介休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五帝至夏商时期,介休属冀州;西周初,先属并州后归晋国。春秋时期,晋鄂侯六年(前718年),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随(今介休城东),晋文公、襄公时随地成为大夫士会的食邑。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将境内祁氏之田分为7县,介休境内始置邬县,县治在今东湖龙乡邬城店村一带。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邬县归属魏国,境西部设平周邑。秦代,始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西汉时,属并州刺使部太原郡,平周邑改名为平周县,属西河郡,新莽时期界休改为界美,东汉又复名界休,平周县废置。三国时,界休属并州西河郡,邬县属太原郡。西晋时,界休改称介休,属西河国,邬县属太原国。然而,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介休城被刘渊军攻破,此后北方陷入少数民族长期战乱,介休地域主属变换不定,县邑建置时有时无,直至北魏太和八年(484年)才复置介休县,属吐京镇西河郡。
     北魏时期,介休的行政区划也有诸多变动。太和十九年(495年)复置邬县,属并州太原郡;孝昌二年(526年),西河郡治和介休县治被六镇起义军攻破,介休县治侨置平阳郡界;永安年间(528  529年),介休县侨置汲郡界(今河南省卫辉市境),属司州五城郡。东魏天平年间(534  537年),孝静帝派朔州军人驻介休城镇守,立为南朔州,但只领军人,不领郡县,县境侨置定阳郡平昌县,寄驻介休30多年。北齐天保年间(550年之后),邬县废置;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仍属介休郡。
     隋代,开皇初年撤销介休郡,平昌县属西河郡;开皇十年(590年),县境西南析置灵石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义宁元年(618年),复置介休郡,县属介休郡。唐代,武德元年(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贞观元年(627年)撤销介州,县属河东道汾州;天宝元年(742年),属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属汾州。五代时介休县属太原府汾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属河东路汾州;熙宁五年(1072年),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元佑元年(1086年)又复置孝义县。金代,介休属河东北路汾州。元代,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汾州,至元二年(1265年)还属汾州。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介休属山西布政使司汾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属山西布政使司汾州府。清代,介休依旧属山西省汾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山西省,民国3年属冀宁道,民国19年属山西省。抗日战争时期,介休的行政区划较为复杂。民国26年(1937年)12月,成立介休抗日县政府,属山西省第四行政区;“十二月事变”后,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区路西办事处。民国30年(1941年)2月,属太岳专署;5月属太岳专署第三办事处;8月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九专署。同年4月,铁路北地区与平遥、孝义、汾阳县汾河地区合并成立平介县,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七专署。民国31年(1942年)5月,铁路南地区与灵石县河东地区合并成立介灵联合县,初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九专署,次年3月属太岳行署第一专署。民国32年(1943年)6月,介灵分置,介休抗日政府隶属未变。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县抗日政府更名为县民主政府,隶属依旧。民国34年(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介休统委会接管了介休日伪政权,改统委会为县政府,属山西省。民国37年(1948年)7月17日介休解放,阎政权垮台,介休城解放后,属晋中区三专署,是年10月平介县撤销,原介休铁北地区归回。
     1949年10月10日,介休县民主政府改为介休县人民政府,隶属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曾先后属榆次专署、晋中专署。1968年9月,属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属晋中行署。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原介休县行政区域为介休市行政区域,仍属晋中行署。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县级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辖、地级晋中市代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介休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最着名的当属 “三贤”。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割股奉君,晋文公返国赏随臣时,他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他竟与母抱树而死,其忠义和淡泊名利的品质为后世所敬仰,介休也因他而得名。东汉时期的郭林宗,博通典籍,是当时的名士,他品德高尚,善于品评人物,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北宋时期的文彦博,出将入相五十载,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介休还是我国最大的纪念性人文节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这一节日承载着人们对介子推的怀念和对祖先的敬仰,也体现了介休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乡镇简介
     义安镇
     义安镇位于介休市北部,是介休市的工业重镇。全镇总面积约62.8平方千米,人口约5.2万人。义安镇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108国道、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全镇,地理位置优越。这里工业发达,以煤焦、钢铁、化工等产业为主,拥有多家大型企业,如安泰集团等。安泰集团是山西首家上市民营企业和晋中首家产值过百亿企业,在推动义安镇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义安镇的农业也有一定发展,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蔬菜种植、养殖等。镇内有多个大型农贸市场,方便了农产品的交易。此外,义安镇还注重文化建设,建有文化广场、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张兰镇
     张兰镇地处介休市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商贸古镇,被誉为“中国古玩第一镇”。全镇总面积约76.9平方千米,人口约5.8万人。张兰镇交通便利,省道东夏线穿镇而过,连接着周边地区。这里的古玩交易历史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就已形成规模。如今,张兰镇的古玩市场十分繁荣,家家藏宝物、户户赏古玩,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玩爱好者和收藏家都会汇聚于此,交易各类古玩、字画、瓷器等。除了古玩产业,张兰镇的工业也在不断发展,以机械制造、建材等产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农产品丰富多样。张兰镇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建筑,如普照寺、源神庙等,这些古建筑见证了张兰镇的历史变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连福镇
     连福镇位于介休市东南部,全镇总面积约88.5平方千米,人口约3.6万人。这里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县道洪连公路贯穿全境。连福镇的经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其中,连福镇的苹果、葡萄等水果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工业方面,以煤炭、建材、化工等产业为主,拥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连福镇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和绿化工作,全镇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镇内有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洪山泉,泉水清澈,四季长流,是当地重要的水源地,也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此外,连福镇还有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元宵节的花灯展等,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洪山镇
     洪山镇位于介休市东南10公里处,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全镇总面积约43.5平方千米,人口约1.8万人。洪山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发源地,洪山陶瓷始建于唐贞元年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洪山镇的琉璃制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产品远销国内外。如今,洪山镇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琉璃烧制作坊,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琉璃的制作过程,购买到精美的琉璃工艺品。除了琉璃产业,洪山镇的旅游业也在逐渐兴起,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开发了一些旅游景点,如后土庙、洪山源泉等。后土庙是一处庞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屋顶琉璃装饰美不胜收,被誉为“琉璃艺术瑰宝”,是祭祀后土娘娘的场所。洪山源泉是介休的主要水源之一,泉水清澈甘甜,周边景色秀丽,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龙凤镇
     龙凤镇地处介休市南部,因境内有龙凤河而得名。全镇总面积约121.8平方千米,人口约2.3万人。龙凤镇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北部为平川。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有许多珍稀的植物和动物。龙凤镇的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谷子、豆类等粮食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核桃种植、养殖等。龙凤镇的核桃品质优良,产量丰富,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旅游业方面,龙凤镇拥有绵山风景区这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绵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以自然景观“奇、险、秀”,人文景观“古、巧、绝”着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镇内还有一些农家乐和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义棠镇
     义棠镇位于介休市西部,全镇总面积约73.7平方千米,人口约3.2万人。义棠镇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108国道、大运高速公路穿镇而过。这里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铝等,工业以煤炭、焦化、建材等产业为主,是介休市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义棠镇的煤炭产业历史悠久,拥有多家煤矿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义棠镇也在积极推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在农业方面,义棠镇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养殖业。镇内有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如回銮寺,是一处佛教寺院,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绵山镇
     绵山镇位于介休市南部,因地处绵山脚下而得名。全镇总面积约109.8平方千米,人口约3.1万人。绵山镇地势复杂,山区面积较大,自然资源丰富。这里的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谷子、豆类等粮食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中药材种植、养殖等。绵山镇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主要有黄芪、党参、柴胡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旅游业方面,绵山镇依托绵山风景区,开发了一些与绵山相关的旅游项目,如登山、徒步、观光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此外,绵山镇还有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庙会、社火等,每逢节日,村民们都会举行这些活动,热闹非凡,传承着当地的传统文化。
     宋古乡
     宋古乡位于介休市城区西北部,全乡总面积约34.6平方千米,人口约2.3万人。宋古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108国道、大运高速公路穿乡而过。这里是介休市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较为多元化。工业方面,有一些小型企业,涉及建材、食品加工等领域。农业方面,以种植蔬菜、水果为主,同时发展了一些特色养殖项目。宋古乡的蔬菜种植规模较大,品种丰富,为介休市城区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蔬菜。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宋古乡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此外,宋古乡还注重文化建设,建设了一些文化广场和活动中心,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佳乡
     三佳乡位于介休市东部,全乡总面积约28.7平方千米,人口约1.5万人。三佳乡交通便利,县道三贤大道贯穿全乡。这里的经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花卉种植、养殖等。三佳乡的花卉种植产业发展迅速,拥有多个花卉种植基地,种植的花卉品种繁多,色彩鲜艳,远销周边地区。工业方面,以化工、机械加工等产业为主,拥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三佳乡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和绿化工作,全乡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镇内有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三佳泉,泉水清澈,是当地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
     三、必游景点
     绵山风景区
     绵山风景区是晋中首个国家5A级景区,位于介休市东南20公里处,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绵山景区面积广阔,约40平方公里,它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绵山自然景观神奇秀丽,山势陡峭,峡谷幽深,溪流潺潺,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达98%以上,是一处天然的大氧吧。景区内有许多奇峰异石,如抱腹岩、蜂房泉等,抱腹岩犹如巨人的怀抱,可容纳万人,岩下有许多寺庙和建筑,气势恢宏;蜂房泉的泉水从山壁上的小孔中涌出,如蜜蜂筑巢般密集,十分奇特。绵山的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这里是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景区内有众多的寺庙和道观,如大罗宫、云峰寺等,大罗宫是一座宏伟的道教宫殿,建筑风格独特,内部供奉着众多道教神像,金碧辉煌;云峰寺是佛教圣地,寺内有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绵山还有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如介子推隐居绵山的传说,为景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游客在绵山可以登山揽胜,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参观寺庙道观,了解宗教文化,感受历史的沉淀;还可以参与一些民俗活动,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
     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市城区东南10公里龙凤镇张壁村,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落,也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堡始建于十六国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0.12平方公里。张壁古堡的建筑风格独特,城墙高大坚固,城门威严壮观,堡内的街道布局呈“丁”字形,主次分明,纵横交错。古堡内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第11章 晋中市《介休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