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一屋子人都情不自禁的哈哈大笑起来。
“我说,你们这一家子捡到宝了啊?笑得这么开心!”省委庞书记就在后面一栋小楼,刚刚从窗户里看到王璐瑶和她妈已经回来了,于是便换了身衣服径自走了过来。
王云松向秦江作了介绍后,见秦江一直笔直地站着,庞书记便笑着招呼他坐下聊。了解了牟教授刚刚向秦江提出的问题后,他也来了兴致,鼓励秦江说说心里话。
秦江陷入了短暂的思考,由于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他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当年学校破败的教室、匮乏的教学设备,以及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但是,由于很多老师相对缺乏专业的教学水准和资源,有的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或是羞于说,英语口语普遍不流畅、不达标,计算机网络教育更是严重缺乏,教学质量的确很难保障。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城市里设施完备的学校,先进的多媒体教室、丰富的课外书籍和优秀的师资力量,经济发达地区这些软硬件条件更是极大丰富。想到这,他一脸严肃地说道: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清晰地记得小学一年级黑板上方的标语写的是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同样适合于21世纪的今天,我也看到很多政府那一排排红色的宣传口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从执政角度来看,不足的才会下大力气去宣传、去改变,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类似的标语一定是鲜有的,这是经济基础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贫困地区的政府首要工作一定是脱贫和发展经济!所以很多时候宣传标语也仅仅只是一个标语而已!并没有太多太好的实质性抓手,这也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不均衡对贫困地区孩子们未来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受影响的有时候不止一代人!他们大多被困在贫困、辍学、务工、婚育、贫困的循环中。要打破这种困境,不仅需要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还需要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比如解决教师编制问题,提高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前往支教,提升教学质量。再有便是应该结合属地特性因地制宜地开创一些职业技能教育,不能搞形式,一阵风。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那一纸文凭,而是首先能让人掌握生存技能和发展本领。”
说到这里,连王璐瑶也被深深地代入到了秦江的语境中,不自觉地若有所思起来。秦江的内心更是涌动着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联想到前几天去教育系统调研时自己跟老师们讲的话,动情地继续说道:“我们无法决定教育资源的主动倾斜,但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提升升学率和教育覆盖面来影响高层的决策,联合办学,开设分校都是解决不均衡的有效途径。我们在经开区的企业中已建立了一些助农、扶贫、助教公益组织,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对表现良好、成果显着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甚至奖励,因为仅靠政府很难快速地解决那些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只有紧紧依靠群众,鼓励全社会上下齐心,才能逐步摆脱落后面貌,持续不断地为全社会带来新的希望。”
牟教授听着,眼中流露出的满是欣赏。
喜欢。
第211章 对教育事业的认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