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零七章 真!一夫五口治百田[2/2页]

汉官之陈 聪葱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陈安也大概明白,摸了摸小孩的头,亲切问道:“叫什么名字啊?”
     小孩扭头望着老翁,见老翁点了点头后张开小嘴,慢慢说道:“陈廉。”
     陈安怔了下,笑道:“哈哈,跟我一个姓啊。”
     小孩嘿嘿一笑跑回了老翁的身边。
     老翁扶着陈廉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陈安欣慰一笑说道:“不知老丈今年高寿?”
     老翁像是想到了什么,笑道:“老汉今年七十有六了!”
     七十六岁年纪已经不小了。
     按照汉律规定,六十岁以上老人可以见官不拜,八十岁以上的甚至可以见到皇帝不拜。
     也就意味着这个小孩很有可能是老汉的曾孙一辈。
     “老汉家中现在有几口人啊?”
     陈安直奔了主题。
     老翁顿了下,像是在思考:“有三子一女,老二去了北镇军,长子和幼子在家中种田,女儿也嫁出去了,现在的话,算上儿媳孙子他们一共有十几口人,他们都出去劳作了。”
     说到最后看着陈廉:“这个是我曾孙儿。”
     四世同堂。
     桑朴听着有些羡慕,不知以后自己能否做到这般四世同堂。
     陈安这时问道:“敢问老丈,旁边的那五亩田地可是您家的?”
     老翁听到这个问题便得有些警觉,没有回答。
     陈安连忙说道:“老丈不必担忧,这是少府大人让我等了解后,好针对特殊情况进行提前得预防,想必您也听说了去年河东河西郡遭受蝗灾的事情。”
     老翁听到陈安的回答面色缓和了一些,缓缓说道:“不是五亩,是这两顷田地都是我家的。”
     听到老翁这话陈安愣住了,桑朴更是满脸不可置信。
     两顷田地也就是两百亩,这比陈安一开始料想的多了四十倍。
     之前陈安一直在长安城内对农家了解甚少,他一直以为这只是吹的。
     而对于桑朴来说,这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当初要是他家有五亩田地,自己可能也就不会参军了吧。
     战国初期时,魏国国相李悝变法,第一次提出了一夫五口百田的模式,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也是延续了这个口号。
     刘邦在建国初期也是沿袭了这个口号,但这其实就是在画饼给天下百姓,告诉你们都能有田地可以耕种,不会饿死。
     但是在魏国和秦朝手中没有实现的在刘邦手里实现了。
     秦末的大乱致使不少拥有田地的封建势力和一些大地主被这乱世给冲垮开来,同时也有大量的人口损失。
     所以刘邦建立大汉后就用了授田的方式来安定天下,只要百姓有了田地,不会饿死,他们也就不想暴乱。
     但这事情真正有秩序的进行还是等到了刘恒在位的初期。
     一夫五口治百田。
     当这个变为现实时也同样增加了许多隐患。
     一些百姓无法耕种这么广阔的田地,就会出现买卖田地,而田地的买卖就会滋生新的地主豪强。
     额,比如他们陈家现在就是如此。
     不过这些他还暂不知情。
     紧接着老汉又补充道:“不过只有一顷上田,剩下的都是中田和下田。”
    喜欢。
  

第二百零七章 真!一夫五口治百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