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2章 鸭绿江硝烟[1/2页]

宋朝的脊梁 一个老学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鸭绿江的寒风裹挟着咸腥的海气,掠过西京城外连绵的工坊区。与河北拒马河畔的肃杀不同,此地蒸腾着一股混合着焦炭、硫磺与金属熔炼的奇异气息。高耸的烟囱日夜不息地喷吐着黑烟,将铅灰色的天空染得更深。
     工坊核心,一座以青石垒砌、戒备森严的巨大院落内,朴承嗣(朴捕承)正负手而立。他年约四旬,面容清癯,颧骨略高,一双细长的眼睛锐利如鹰隼,透着与周遭匠人格格不入的沉静与深算。一身裁剪合体的暗纹锦袍,外罩玄狐裘氅,更显其地位尊崇。
     谁能想到,这位掌控高丽近半军械制造、富可敌国、甚至能左右朝议的权商巨擘,在十二年前(政和元年),还只是个因科场舞弊案牵连、被剥夺两班身份、流落开京(开城)街头、靠代人书写信札勉强糊口的落魄书生?
     朴承嗣的目光掠过一排排正在组装的长管火铳。这些铳管更长,口径更匀,铳床、扳机、火门的结构,明显比他从宋国童贯处重金购得的图纸上那些粗陋的“突火枪”、“火筒”要精良得多。这是他脑海深处,那来自二百多年后(清乾隆朝)的记忆碎片带来的馈赠。他清晰地记得“鸟铳”、“抬枪”的模样,甚至隐约知晓“燧发”的奥妙,只是受限于此时的冶金、加工精度,以及最关键的火药配方,他仿制出的火铳,威力与射程远不及记忆中的模样,更遑论那传说中的“连珠铳”了。
     “火药……还是不行。”朴承嗣低声自语,指尖捻起一撮刚从库房取出的样品。这火药色泽灰暗,颗粒不均,捻之即散。这正是他年初(靖康元年一月)趁金军首次南下、边境空虚,悍然出兵婆速路(今辽宁丹东一带),却功败垂成的根源!
     彼时,他踌躇满志,麾下五千装备了新式火铳的“神机营”如出柙猛虎,初时确实打得金国留守部队措手不及,连下数寨。然而,一场不期而至的倒春寒,裹挟着冰冷的冻雨,彻底浇灭了他的野心。潮湿的空气让这些精心仿制的火药变得绵软无力,引信难以点燃,铳管频频炸膛!金军留守将领虽惊愕于这前所未见的武器,却也很快发现了其致命弱点,利用熟悉的地形和剽悍的骑兵,一场反冲锋便将朴承嗣的“神机营”冲得七零八落,折损近半,狼狈退回鸭绿江东岸。
     那次惨败,如一根毒刺,深扎在朴承嗣心头。他明白,技术上的鸿沟,绝非仅凭超越时代的见识就能轻易跨越。童贯卖给他的,只是宋国军器监淘汰的粗浅图纸,核心的颗粒火药、定装药技术,以及精密的铸造、车床工艺,被陈太初那厮捂得严严实实,如同铁桶!他耗费巨资,派细作潜入宋境,甚至买通了几个汴京军器监的底层吏员,得到的也只是皮毛。没有稳定、高效、耐潮的火药,再精良的火铳也只是烧火棍!
     “大人,各库新制‘霹雳粉(朴氏对火药的称呼)已按您吩咐,以双层油布包裹,内置石灰吸潮,装入密封木桶,置于阴凉干燥石室。”一名心腹

第142章 鸭绿江硝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