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7章 北境发新芽[2/2页]

宋朝的脊梁 一个老学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希望的暗流。
     在真定府外的军屯田里,厢军士卒在陈华启冷峻目光的督视下,挥汗如雨。
     一垄垄新翻的土地上,切好的土豆块带着芽眼被小心翼翼地埋入土中。
     “都仔细着点!此物金贵,关乎尔等日后是吃糠咽菜还是填饱肚子!”陈华启的声音在田埂上回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沧州海边,咸湿的海风吹拂着新开垦的滩涂。
     陈德胜赤着脚,裤腿卷到膝盖,亲自示范如何扦插红薯藤。
     “别看这地咸,这玩意就喜欢这个!根扎下去,藤蔓铺开了,秋后一挖,保准吓你一跳!”
     他对着围观的军户和招募来的渔民大声吆喝,黝黑的脸上满是笃定。
     太原城外,昔日的战场焦土旁,新辟的田亩延展开来。张猛骑着马,带着亲兵巡视。
     流民们在赵虎调拨的口粮支撑下,在划定的区域里奋力挥锄。
     玉米种子被点入穴中,覆盖上薄土。
     “赵判官说了,秋后收成,除了留种和赋税,剩下的都是你们自己的!想吃饱饭,想有瓦遮头,就好好伺候这些金疙瘩!”张猛的声音洪亮,带着一股提振人心的力量。
     京东路,梁山泊畔淤积的湿地上,宋江捋着短须,看着昔日的水寨兄弟领着大群衣衫褴褛的流民挖沟排水,整理田垄。
     红薯藤蔓被成捆地运来。
     “兄弟们,加把劲!陈枢相说了,这地种别的瞎了,种这宝贝正好!收成好了,咱们也算是给父老乡亲积了大德,给子孙后代挣了份安稳!”
     而在大名府路,岳飞治下的景象最为宏大。滹沱河两岸,旌旗招展。
     成建制的军屯方阵井然有序,新开辟的民屯星罗棋布。
     岳飞一身简朴布衣,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
     他身边总跟着嗓门洪亮的王铁柱。
     铁匠出身的王铁柱没那么多弯弯绕,只见他架起一个小泥炉,当着众多将信将疑的老农面,把几个红薯、土豆丢进火堆里烤。
     “瞅啥?没见过吧?俺告诉你们,这玩意儿叫红薯、土豆!”王铁柱用火钳扒拉出烤得焦黑流糖汁的红薯,掰开一块,金黄的瓤冒着热气,甜香四溢。
     他毫不在意烫,塞进嘴里大嚼,含糊不清地说:“香!甜!管饱!亩产……咳咳!”他差点被噎着,灌了口水,“亩产少说千斤!信不信由你!那边黄的,叫玉米,磨成面,蒸窝头、熬糊糊,顶饿得很!青棒子煮着吃,喷香!”
     他将烤好的红薯、土豆分给围观的农人。
     一个干瘦的老农颤巍巍地接过一小块烤红薯,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那从未体验过的甘甜软糯瞬间在口中化开,浑浊的老眼顿时瞪圆了,继而涌上水光:“甜……真甜啊!这……这真是土里长出来的?不是天上的仙粮?”
     “就是土里长的!大人从海外仙山求来的活命粮!”王铁柱拍着胸脯,“跟着岳将军,跟着陈枢相,种这个!保管明年这个时候,你们家粮缸子堆满,娃娃们脸上有肉!”
     岳飞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一幕,坚毅的脸上露出少有的温和笑意。
     他深知,这田垄间悄然种下的,不仅是几种陌生的作物,更是一个王朝续命的根基,是万千黎庶活下去的希望,也是他日挥师北上、收复河山的底气所在。
     染墨风尘仆仆地穿梭于各路之间,传达指令,协调种源,记录着每一处田垄的进展与困难。
     在河东一处偏僻的山村,他果然寻到了隐姓埋名的贾进。
     当染墨传达完陈太初的承诺,并将几袋沉甸甸的土豆种子放在贾进面前时,这位曾经的起义首领,抚摸着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疙瘩”,沉默了许久,最终只重重地吐出一个字:
     “种!”
     北方的风,依旧带着燥热与尘土的气息。
     但在这广袤而伤痕累累的土地上,点点新绿正顽强地刺破焦土,无声地宣告着一场静默却伟大的变革已然开始。
     这变革不闻金戈铁马,却直抵人心深处最朴素的渴望——活下去,吃饱饭。
     而陈太初的棋局,正从庙堂之高,深深扎根于这田垄阡陌之间。
    喜欢。
  

第137章 北境发新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