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了盗用版权的纠纷,某快时尚品牌未经授权,将平台上的苗绣纹样印在了廉价T恤上。
外婆得知消息后,连夜坐高铁赶到沪市。在紧急召开的董事会上,老人颤巍巍地展开一幅长卷——是她带着乡村分社的孩子们,用二十种非遗针法绣制的《百鸟朝凤》。“老话说,网要织得密,才能兜住鱼。”她的银顶针重重敲在会议桌上,“这个平台,得给老手艺人们撑起把保护伞。”
林叙白立刻召集技术团队,两周后,“织网”2.0版本上线。每个上传的非遗作品都附带区块链存证,使用智能合约自动追踪商业授权;平台增设“技艺溯源”功能,消费者扫描商品二维码,就能看到纹样的发源地、传承人故事,甚至生产过程的实时影像。
新功能的首次应用,献给了凉山的“彩虹嫁衣”。当第一件搭载NFC芯片的电子嫁衣在平台拍卖时,竞拍价在三分钟内突破百万。买家不仅得到实物嫁衣,还获得了阿呷老人的独家刺绣课程NFT,以及参与后续设计共创的权限。
这天深夜,杨垚灵和林叙白漫步在黄浦江畔。对岸的摩天大楼上,“织网”平台的广告正在循环播放:不同肤色的手在虚拟屏幕上共同绣出地球的轮廓。林叙白突然停下脚步,指向江面——货轮的灯光倒映在水中,宛如点点流动的星光,与平台上实时跳动的全球合作数据遥相呼应。
“你看,”杨垚灵将头靠在他肩上,“外婆说的没错,我们织的这张网,真的能兜住满天星火。”手机适时震动,弹出新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织网”平台纳入世界非遗保护体系。而外婆的账号下,最新一条动态是她与意大利蕾丝大师的连线合影,配文是歪歪扭扭的拼音:“lao peng you,xi wang ni men lai zhong guo!”
江风卷起杨垚灵的发丝,她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那里正在研发能自动识别非遗纹样的AI眼镜。在传承与创新的浪潮中,他们编织的早已不是简单的数据网络,而是一张跨越时空、联结全球的文化共生之网。当传统的经纬遇上科技的丝线,这场关于文明延续的编织,正通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喜欢。
第12章 织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