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9章 铸币问题[1/2页]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楚庙寒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朝廷给司州的援助,是钱五百万,布两千匹,绢千匹。
     王凝之嫌少,有点不满意,但谢安有他的考虑,毕竟给多了在桓温那里不好交代。
     这个金额,已经比皇帝赏赐功臣的常例多出数倍,虽然对于一个州来说,仍显得杯水车薪。
     “真把我逼急了,我就找人去邙山上捞一笔,”王凝之对谢道韫发牢骚,“这可是一座金山,我总不能背靠着它还饿死。”
     谢道韫知道他是抱怨,笑着安慰道:“不值当,早就只是一座空山,当年都被董卓挖走了。”
     不管是盗墓,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都是曹操的前辈,东汉的帝陵和公卿墓,早就被董太师派他的大孝子吕布光顾过了。
     王凝之赌气道:“总能给我剩下一点,反正是无本的买卖,别人做得,我为啥做不得。”
     “再想想别的法子,”谢道韫劝道:“司州毕竟人少,有了这些,可以顶上一阵子了。”
     不爽归不爽,但王凝之还是认真考虑起对策来。
     盗墓确实不现实,这等于是给桓温递刀,王凝之要是因为这个和桓温打起来,估计司州百姓都不会支持他。
     这个时代,盗墓可是犯众怒的事,没得洗。
     还有个法子,就是自己铸币。
     晋建国后,没有铸造新币,而是沿用了汉代到曹魏的五铢钱,南渡后,又改用孙吴的旧钱。
     这里面的水很深,自东汉末年起,官方铸币很多时候就不是为了流通,而是为了敛财。
     始作俑者还是董卓,他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后,发行小五铢钱,重量比常规铜钱轻了不少,制作还十分劣质,连上面的“五铢”字样都看不清,被称为“无文”。
     另一种做法,是发行大钱,比如蜀汉的直百钱和孙吴的大泉五百,重量是传统五铢钱的数倍,但金额却是百倍之多。
     王凝之将刘德秀和王操之找来,询问他们对铸币的看法。
     刘德秀有些意外,但还是分析起了当前的情况,“眼下流通的钱币主要有三种,百姓戏称为39;大钱比轮,中钱四文,小钱沈郎39;,价值不一,使用比较混乱,前两种是江东旧钱,后者是……34;
     说到这,他突然停顿了下。
     王凝之正听得专注,疑惑道:“后者怎么了?”
     刘德秀尴尬道:“后者是吴兴沈充所铸,重量仅为正常五铢钱的三成。”
     王凝之一听笑了,沈劲他爹还有这一手,真是个人才。
     刘德秀继续说道:“钱币不足,百姓多以谷帛交易,或者以物易物,但布帛裁减过多,会导致不堪使用。”
     买些小东西,肯定用不了一匹布,需要裁成几尺几寸的使用,可这么一来便做不了衣物,反而失去了价值。
     王凝之边听边点头,问道:“司州如果铸币,你觉得哪种更合适?”
     刘德秀正色道:“我以为都不合适,司州百姓多是迁移而来,如果使君用这种手段敛财,岂不是寒了大家的心。”
     “刘长史这话有理,”王凝之赞赏道:“但谷帛或者以物易物毕竟多有不便,铸币本身是一件利民的事,就看我们如何做了。”
    

第109章 铸币问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