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王允起身怒不可遏道:“董卓伏诛,人人称快,此乃何人竟然为董贼而哭,速速与我擒来。”
     不久一人被擒来,众人看见此人,莫不惊骇,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侍中蔡邕。
     王允怒斥道:“董卓伏诛,国之大幸,今你为贼而哭,这是为何?”
     蔡邕伏罪道:“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如何肯心向董卓,只是因一时知遇之感而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在场之人与蔡邕有旧者众多,纷纷出言求情。
     太傅马日磾道:“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着,若遽杀之,恐失人望。”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与我推出去斩首示众,以儆效尤。”王允对左右道。
     “且慢。”
     刘德从门外走了进来,手里捧着圣旨,笑意盈盈道:“司徒大人,陛下圣旨已下,特让我来宣旨。”
     看到刘德,王允便心生不悦,前者自己要杀刘德,却为圣旨所阻,如今又一封圣旨,难道这是为蔡邕而来。
     刘德可不管王允在想什么,他宣读旨意道:“朕听闻蔡邕因知遇之恩而哭董卓,其情可悯,其罪亦可原谅,况蔡邕大才,于士人之中享有盛名,若是轻言杀之,则大失天下士子之心,此不可不察,今特拜蔡邕为朕之太傅,钦此。”
     王允气得险些吐血,心中想着若不是少帝被董贼所杀,自己必将废去此子帝位。
     “哼。”王允拂袖而去,众人面面相觑,太尉杨彪眼中露出忧虑之色。
     刘德对于这命不久矣之人也懒的计较,他扶起蔡邕道:“侍中且随我来,陛下召见。”
     蔡邕虽然官职并不显贵,但是在朝中却人人脉极广,不然当初董卓也不会强行征召于他。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着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任,奏请正定《六经》的文字。灵帝予以批准,蔡邕于是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体石经)。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碑新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一天之内,车子就有一千多辆,街道也因此堵塞。
     就凭这件事就能看出蔡邕在当时有多大的影响力,可是王允却连这样的人都不能容忍,若不是被李傕郭汜所杀,天知道王允是否会成为第二个董卓。
     对于王允的各种作死,刘德劝说刘协不管不顾就是,只是蔡邕此人却说什么也要保住,这可是士子之中的一杆大旗啊。
     有蔡邕在手,自然就不担心没人来投奔刘协这位皇帝,不过此时关中局势并未明朗,那些聪慧之十可不会在这时来投。
     人才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强国的关键,曹操能成事,还不是因为身边人才众多的缘故,只有袁绍这家伙身边人才不少,却徒有其表不能用其智,最终招致失败,岂不可悲可叹。
     蔡邕跟在刘德的身后,轻声道:“多谢刘统领救命之恩。”
     刘德可不敢领这份情,他摇头道:“蔡大人救你之人乃陛下,我可不敢贪天之功啊。”
     来到御书房门口,刘德对蔡邕道:“陛下在里面等你,我就送大人至此了。”
     听着大殿内那喧闹之声,刘德冷笑不已,王允志大才疏,居然拒绝李傕郭汜投降,若是他欣然同意,大汉天下也许还稍微有些转机,只是他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是一点都不把西凉兵放在眼里。
     西凉军大营。
     数日前李傕郭汜派使者入长安,请求归降,今日使者从长安返回,使者面如土色道:“司徒王允对小人言道,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
     此话一出,李傕等四人脸色皆是大变,不知该如何是好,无奈道:“大家各自逃生去罢。”
     谋士贾诩道:“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李傕等然其说,遂流言于西凉州道:“王允将欲洗荡此方之人矣!”众皆惊惶。乃复扬言曰:“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众皆愿从。于是聚众十余万,分作四路,杀奔长安来。路逢董卓女婿中

第八章 犯长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