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进入屋内,陈杨忽然察觉到人数不少。
     有大人也有孩子,但以大人居多。所有人的眼睛几乎都聚焦在陈杨身上,上下打量。
     显然,他们很好奇,这个还未进门就让家人印象深刻的年轻人究竟什么样。
     一米八的个子,不胖不瘦,看起来很精神,是个不错的小伙子。
     而且很有才华,连周建国都连连夸赞。
     难怪宋沁蓉会喜欢。
     大家对陈杨的第一印象是:这小伙子不错。
     “各位叔叔阿姨好,我叫陈杨,现在轧钢厂工作。”
     陈杨刚要自我介绍,却听周家国拍拍他的肩说道:“大侄子,小蓉已经跟我们说了你的事,不用多介绍了,坐下聊……别拘束。”
     那天喝酒时,你还挺能喝的呢。
     今天也别怯场!
     季月怒视周建国,恨不得封住他的嘴。
     大侄子长、大侄子短,明显是占陈杨的便宜。
     周围的大人们并未对周建国的行为多加评论,只觉得他是在挽回面子。这并非小肚鸡肠,毕竟长辈在晚辈前失了体面,总要找回场子。这也算是给陈杨一个警告,让他明白,尽管宋沁蓉的父母已逝,但她仍有众多长辈疼爱。
     关于陈杨的情况,众人所知大致相同,有的是从宋沁蓉或季月那里听来的,有的则是周建国的亲身经验,还有一些则是多方打听的结果,包括他在学校和工厂的表现。
     于是,他们的谈话更多聚焦于陈杨的工作细节以及他对某些事情的看法。
     陈杨无需刻意迎合,只需坦然表达自己的观点,既不卑也不亢,言之有物即可。
     或许有些话长辈们未必认同,但考虑到两代人的代沟,这点分歧也无伤大雅。日后阅历渐丰,这些小事自然不成问题。
     谈及陈杨设计的兵工铲时,周建国深有感触,对其改进之处十分好奇。
     虽改动不大,但实际使用中发现,其便利性远超从前,精妙之处难以估量。
     “杨子,你是怎么想到改良这个铲子的?”
     周建国直截了当地问,“我听说什么人体力学,这是啥玩意儿?”
     在场的人有的了解兵工铲,有的则不清楚,不过这东西早已不是秘密,只是一种普通的产品,外界接触的机会并不多。
     平时他们不会提起这个话题,但此刻宋沁蓉以长辈身份出现,大家如今是一家人,自然不必避讳。
     一家人无需客套,即便有分歧也不该外传。
     “小时候总在家帮忙干活,我个头小,用铁锹总觉得别扭,可为了多挣工分,也只能努力干。”
     陈杨说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多拿工分就得有趁手的工具,于是我就琢磨着改良兵工铲。我只是偶然想到,做得不够完美,以后肯定会有更专业的专家完善它。”
     “没错。”
     另一位从部队退下来的人附和,“武器一直在进步,过去我们靠小米不腔,打赢敌人后,现在也有了半自动武器、火炮……未来会更多样化,威力也会更大。”
     “正是如此。”
     周建国点头赞同,“有了这样的兵工铲,携带起来更方便,在战场上挖掘战壕等任务也会更容易,能让我们迅速构建防御工事……”
     渐渐地,更多来自部队的人加入讨论。
     陈杨疑惑地看着大家,“那我是不是该走了? 你们不是来给宋沁蓉介绍对象的吗? 怎么都聊起这个了?”
     若要谈这些事,咱们不如找个酒局细聊。在酒桌上,大家说啥都不算数,毕竟醉话难当真。
     “咳咳!”
     身为女主人的季月实在看不下去,轻咳几声打断他们的谈话,随后说道:“别聊了,陈杨还在呢。”
     刚参与对话的男人们一脸茫然:“我们之前聊什么来着?”
     意识到该告退,陈杨站起身道别:“叔叔、阿姨,天色已晚,我先回去了。有话下次再聊。”
     男方初次登门女方家探望长辈,通常停留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也不会留下用餐。
第131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