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玉珠的感叹让鲤儿和玉雪一人敲了一个板栗:“胡说什么呢!婚姻就要和和顺顺德,找个喜欢的人过一辈子,哪有你这样的?年纪还不大,想的倒挺多,还都是些胡思乱想,还咒自己的?”
“我不就这么一说嘛。”玉珠揉揉脑袋,往沙发里面缩了缩,表示自己减小存在感。
鲤儿和玉雪笑笑不说话,但是本质上还是觉得这份嫁妆单子是真的厚,不愧是从小攒出来的。
正这么想着,二姨太又来了:
“雪儿,鲤儿,刚才大姐少拿了一张单子过来。”
然后丢下一张单子就走了。
······
(题外话:)
这一章里面的嫁妆单子是我百度加查资料查的,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嫁妆一说,而且女子的嫁妆夫家是不能随意动的,即使是女子已经嫁入你家,她的嫁妆也只是隶属于她自己,与夫家无关,女子若无子嗣,嫁妆最后是抬回娘家的,若是只有女儿,那便是将嫁妆留给女儿,若是只有儿子,那就是将嫁妆给儿子媳妇,若是有儿有女,那这嫁妆便是分给儿女的,所以说,无论怎么样,嫁妆都是女子的私产。(多说一句:然而······现在的有些婆家的风气真的是没法说,彩礼出了之后要收回去不说,还打儿媳妇的彩礼的主意······)
嫁妆的来源:彩礼和嫁妆基本都送到夫妻家里了,在传统社会,送嫁妆的原因主要有二:
1.为了女儿和女婿过得更好些,贴补家用,或以备应急。
2.尽量给女儿争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嫁妆多可以显示女方家的经济实力雄厚,所以古代女人非常重视自己带到男方家的嫁妆。
嫁妆的数额一般代表女子娘家的权势地位和女子在娘家眼中的价值,所以嫁妆的多与少是衡量一个女性在其娘家和父母眼中地位的重要性标志。
古籍记载:《礼记·内则篇》: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
释义: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妇女的嫁妆与丈夫同居共财。
《广异记·费子玉》:
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
释义: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
《宋刑统·户婚》引用唐朝开元年间《户令》:
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并不得追理。
释义:妻子死后,妻子财产及陪嫁奴婢都归夫家所有,娘家不得讨还。
《宋史·食货志》:
女适人,以奁钱置产,仍以夫为户。
释义:奁钱就是陪嫁,嫁妆置产,仍然是夫家的名义,归属夫家所有。
《名公书判清明集·户婚门》(宋代法庭判例集):
妇人财产,并同夫为主。
释义:夫家可支配妻子财产,妻子的嫁妆归属于夫家。
《名公书判清明集·户婚门·叶氏》:
盖夫死从子之义,妇人无承分田产,此岂可以私自典卖乎?
释义:在丈夫死后,妻对于奁产(嫁妆)不能典卖,不能随嫁带走,只能归属继承人所有。
《名公书判清明集·户婚门·叶氏》:
妇人随嫁奁田,乃是父母给与夫家田业,自有夫家承分之人,岂容卷以自随乎。
释义:妇女的嫁妆陪嫁,是娘家赠予夫家的财产,由夫家支配承分,妇女不可带走。
古代习俗:嫁妆,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
(我文里面写的嫁妆单子大家看个热闹啊,上面科普一丢丢。)
喜欢。
第一百零七章 备嫁(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