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11章 大数据法[1/2页]

大明伪君子 南墙的那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方唐镜怎么弄出的那份名单?
     外人看起来,实有鬼神莫测之机。
     其实若掌握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并不算复杂。
     方唐镜根本就没有用到什么推理,排查,打探,审讯,十大酷刑……
     这些通通不用,甚至连西厂甄别出来最可能的奸细也没有动用宝贵的时间去审讯盘问。
     所有传统的刑侦手段一概不用。
     这些都是汪芷在做的事情。
     “公子,这是厂公让送来的讯问记录……”一名亲卫恭恭敬敬地递上一份册子。
     “放一边去,告诉你们厂公,没事别来烦我。”方唐镜毫不客气。
     “这……是,小的告退。”亲卫偷偷啧了啧舌,据他所知,整个大明朝堂,能用这种语气跟汪公说话的,不到两掌之数。
     一份份的审讯材料送到方唐镜面前,方唐镜看都没看一眼,慢慢摞成了小山。
     方唐镜之所以如此,并非这些东西不重要,而是在他看来,已经没有必要。
     起码,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没有必要。
     九十万两银子的下落,无外乎三种可能:
     一,运到宁王指定的某个地方,比如鄱阳湖水寨。
     二,找个隐秘之处埋了,等风头过去之后再取出来用。
     三,运回南京城,就地消化。
     第一个选项,风险太大,原因之前已经说过,此时相同。
     所以若要选择第一个选项,实属不智。
     第二个选项,在这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倒也不是不可能,被人发觉的风险也不算大。
     但这么做有没有意义?
     若是一般劫匪,这当然十分有意义,躲过了风头,就能各种花差。
     比如秘密在各处购入土地,这就神不知鬼不觉,根本无法可查。
     可这是宁王劫的贡银,意义完全不同,宁王要这批银子何为?
     一则打击朝廷,二则壮大自己。
     因此,这批银子最好的归宿不是深埋地下不见天日,而是尽早地花出去,变成各种物资兵器,这才有造反的底蕴。
     因此第二个选项也是不成立。
     第三个选项,既然这批银子要花出去变现成实力,那么在哪里花最好?
     南京,松江,苏州,杭州,扬州,宁波,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不要忘记了,宁王最缺的还是兵器,铁器,因而上述六地里,最方便的还是南京,原因就是南京有火器制造司,兵器司,市舶司,运送还方便。
     而且办理各种手续赂贿官员,在南京最是便利。
     南京城还有一个其他城市没有的优势,人口众多,官员众多,有钱人众多。
     九十万两银看似是很多,但撒到一个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加上富贵人家的奢靡花费,九十万两要化整为零花出去,还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李士实就在南京。
     历史上李士实一直主张以南京为据点,进可攻,退可守,所以他力主宁王首先夺取南京。
     因而若换作自己是李士实,必然暗中将南京经营成一个自己的大本营,叛军一至,只要登高一呼,应者云集,里应外合之下,夺下南京易如反掌。
     有了这些推断的支持,方唐镜就认定了一件事:
     失踪的九十万两银子,去处不会是别的地方,一定是运进了南京城。
     这还能造成官府的错觉,在南京丢失的贡银,怎么会又偷偷地运回了南京城呢?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是一般人正常的反应。
     但李大宗师就从来没正常过,又利用了一把常人的思维错觉。
     好在方唐镜也不算太正常,正在变态的路上越奔越远,越来越快。
     有了战略方向,那么剩下的就是战术层面的事情了。
     确定嫌疑,对于方唐镜来说,不要太简单。
     运输工具,茫茫长江水路,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船。
     其次,这船要不引人怀疑,同时具备不怕搜索的能力(也就是高超的隐藏能力)。
     然后,这船必须具备多次往返的能力。
     在这个非常时期,只能有指定的船只可以进出南京城和南京水道,查起来并不困难。
     因此,方唐镜使用的是“大数据分析法”。
     实际上,只用了两张表格就

第411章 大数据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