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8章 <求收藏148>[2/2页]

一条小船征服大海1 于大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不是普通人,大学老师或是教授。
     身姿挺拔,步伐坚定有力,笑呵呵的来到近前,向大家点了点头。
     “大爷,一看您就是有学问的人,能不能麻烦您给我们讲一讲这些建筑的历史?”王云峰笑嘻嘻的凑过去,向老者求教。
     “我讲课可不便宜。”老头笑道。
     “您老一看就是德高望重的学者专家,视金钱如粪土,淡泊名利,自在生活。”王云轩笑着拍马屁,几句话哄得老头挺高兴。
     “闲着也是闲着,今天我就给你们讲一讲这些建筑的历史。”
     老头也不客气,一屁股坐在路边的椅子上,看着大家说道:“很多人不知道,“外滩”这个名字其实暗含着上海人的智慧。
     在上海方言里,河流的上游叫里,下游叫外。这片区域恰好位于黄浦江下游,久而久之,“外滩”这个名字就这样留了下来。”
     抬手指了指外国建筑群,“外滩一共有52栋洋建筑。
     这些建筑构成了着名的“万国建筑群”,涵盖了多种建筑风格,包括法国古典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反映了当时世界主要国家的建筑特色。
     故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自上海开埠后,也被称为“东方华尔街”。”
     “老先生,这里面一共有多少个国家的建筑啊?”王云峰问道。
     “有法国、英国、俄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捷克、瑞士、挪威、芬兰、瑞典、荷兰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建筑风格。”
     “那这个万国建筑群是如何形成的?”王云山问。
     “外滩万国建筑群形成的历史原因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建立英租界,之后法国和美国先后建立租界。
     最初,外滩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风格多为英国乡村式或东印度式。
     20世纪初,随着地价上涨和新材料的引入,外滩建筑开始大规模重建,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风格上也出现了向近代建筑形式过渡的折衷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滩建筑群迎来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建筑变迁。
     许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建筑风格也更加多样化,包括古典复兴、文艺复兴、巴洛克、哥特式、新古典主义等。”
     “大爷,请问咱们眼前这栋建筑是什么风格啊?”陈好提问。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又名麦克贝恩大楼。
     现使用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于1913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有“外滩第一楼”之称。
     建筑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柱子为爱奥尼克式,兼有古典样式和新古典主义格调……”
     “这位大爷估计是大学教授,懂得真多。”回来的路上,王云轩感慨道。
     “今天不但欣赏的外滩的夜景,还了解到外滩的历史,非常有意义。”王云山道。
     “今天可以睡个好觉了。”王云轩几大步窜上渔船,下一秒看着满地狼藉傻眼了。
     “卧槽,鱼箱怎么散落一地,不会是遭贼了吧?”
    喜欢。
  

第148章 <求收藏148>[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