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41章 大唐战略[2/2页]

苟出一个盛唐 苍穹之鱼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厥,分化离间!
     像隋炀帝那样霸王硬上弓,只能说是蛮干了。
     也难怪别人高句丽不肯就范。
     大唐横扫八荒,靠的伐谋伐交伐势。
     哪一次出兵不是一堆小兄弟们屁股后面跟着?
     夫战者,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合于利而进,不合于利而止!
     战争并非是越打越穷,蒙古不就越打越有钱吗?
     后世常说谋北方大国为战争民族,李晔觉得战争民族算个屁,充其量不过暴兵暴装备而已,中华民族才是真正的战略民族,五千年来,少有不打仗的时日。
     李晔懒得跟他们废话。
     如今大唐的将士跟当年的武人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新生代的将领,都经过忠义堂的熏陶,宣教使对其做过评估,还有皇城司暗中监控。
     武人根本没有作乱的土壤。
     张从武能成事,靠的只是本部百余牙兵与外敌勾结。
     这么多年,唐军没有一起动乱发生,已经说明制度的合理性。
     而且在李晔可以提高将士们的社会地位之后,反而能对他们形成道德约束力。
     爱惜羽毛不是文人的专利。
     谁也不愿被人当成丘八下三滥不是?
     还是那条原则,文人治政,武人治军,有矛盾可以来天心阁求同存异。
     但是国策不容商讨。
     必须执行下去,赵崇凝的清流士大夫团体不能代表整个大唐的利益。
     也轮不到他们说了算。
     “此乃国策,就算朕不能实现,两代、三代、四代也必须实行!”李晔差点就要说这是宪、法了。
     其实过了葱岭,全是水土肥沃的牧场、耕地,河中、七河流域,在此后千年里不知滋生了多少国家。
     传统文人到底还是差一些眼界。
     好在武营出身的新文人们在李晔的培养下,眼光开阔了不少,不再局限于中土的一亩三分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也许现在的大唐无法有效统治这些区域,但也不能让这些地方成长出大唐的敌人。
     军略之事,李晔不再讨论,只是拿出来打个招呼。
     接下来就是全国的政事,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人口。
     没有人口就没有发展潜力。
     盛唐天宝年间人口达到峰值,八千多万,此后一系列的战乱,人口锐减,经过唐末武人们以及黄巢的骚操作,大量人口被杀被吃被饿死,到现在跌入低谷。
     朝廷鼓励生育,关中、河陇、荆襄人口有了长足发展,初略统计一千三百万。
     全国人口除福建外,估计有两千七百多万。
     也就后世一个超级都市的人口。
     发展潜力巨大。
     鼓励生育就是现在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也是地方官员政绩的侧重点。
     李晔与众阁臣在天心阁提出目标,政事堂、枢密院解决问题。
     汉初无为而治固然很好,李晔觉得那是行政效率不高导致的,经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发展,文官系统已经足够发达,能够解决问题。
    喜欢。
  

第541章 大唐战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