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便照办了,从此就有了用蒲叶包粽子的习俗。
另外,敦煌人农历四月初八还要做米糕和油饼子。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在历史上,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也像端午节一样做粽糕,炸油饼。但不一样的是将粽糕和油饼做为外带食品,去莫高窟或雷音寺赶庙会,祈祷还愿,浴佛布施。相传释迦牟尼就是这一天出生的,因此各寺庙都要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诞生像,全寺僧众都要以香汤沐浴佛诞生像,以此纪念佛的生日。
八月十五烙锅盔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亮、吃月饼这是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但敦煌民间又有用锅盔献月亮、馈赠亲友的习俗。中秋将临,妇女们便忙了起来。她们成天地忙着烧锅盔。标准的锅盔一般直径都在一尺左右,厚度在一寸以上,上面还画上月亮、松树、孙猴子等图形。据说,吃锅盔是元朝末年由汉人反对元朝统治者兴出来的,那时候,汉族人把元朝统治者蒙古人叫“鞑子”。相传,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造反,管得特别严格,十户人家派一个蒙古头目来监督,不准汉人私藏刀刃,十家合用一把菜刀。汉族人要想联合起来反抗就得互相串通,但由于蒙古头目监视得紧,无法通风报信,有个聪明人想出一个办法,他放风说今年秋后有瘟疫,除非家家烧锅盔吃才能免除灾难。于是人们就在锅盔上写上字,约定在八月十五的晚上以放火为号,一齐动手杀“鞑子”,从此就有了中秋节做锅盔的风俗。
中秋节晚上献月亮,敦煌人还有较为特别的做法。中秋节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以后.要在庭院正中摆好桌凳。要把西瓜杀成两半呈锯齿形,与锅盔、月饼一起有序地献在供桌上,然后燃香三柱,向月亮叩个头,便开始了赏月活动。全家围坐一起,长者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香燃完以后分食供品。现在虽然不兴上香叩头,但敬献锅盔、月饼、西瓜、水果仍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十月一蒸麻腐包子农历十月初一,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
冬至搓杏壳篓冬至节也有固定食俗,即吃“杏壳篓”,就是通常说的“杏皮面”。敦煌民间在冬至节这天必须食荤,无论大家小户都要割点肉做成以杏皮子为主,配以洋芋片、萝卜丁、干菜等混合而成的汤面,这就是“冬至饭”。“冬至饭”必须在早上吃,意思是过了冬至节,白天就一天天地长了起来。因为敦煌民间有“过一冬至,长一中指”的顺口溜,也就是说人们睡觉的时间短了,白天劳做的时间多了。把“冬至饭”做得美味丰盛些,让家里人吃了多干些农活,争取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此,就有“吃了冬至饭,干活多流汗”的谚语。民间还有“数九”的习俗,把“冬至”称“交九”,意为寒冷冬天到来,数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要过去,春天来临。民间有“头九二九,关门备守;三九四九,冻破茬口;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鸭子八九雁,九九黄牛满地转”的民谚,表示天气的变化和人们对春天的渴望。
腊月初八煮腊八粥在敦煌民问,每年腊月初八,家家都要煮腊八粥。腊八粥原料是大米、小米、红豆、核桃仁、红枣、红糖、花生仁、桂花等,相当于现在的“八宝粥”。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境很穷.给地主放牛,吃不饱肚子,饥肠辘辘。一次,他在屋内发现了一个老鼠洞,眼睛一亮,心想:抓个老鼠充饥吧!于是,伸手向洞里摸去,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豆子、红枣、粟米等,五谷杂粮样样都有:他把这些粮食洗净,煮了一锅粥,喝起来香甜可口,成为一顿美餐。后来,朱元璋得了天下.当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觉得平淡乏味想换换口味。一天,他忽然想起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来.就传令御厨以各色五谷杂粮煮粥进膳,这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吃后大悦.即为此粥赐名“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烙灶干粮睹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到了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向“灶王爷”敬献供品,虔诚祷告,祈求来年家事吉利、人丁康泰。据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稽查善恶的神仙.腊月二十三他上到天宫向玉帝汇报人们善恶,腊月三十回到人间。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些自己家里的好话,消灾免难,因此,这一天,妇女们便忙着给灶王爷准备上路的食品,烙“灶干粮”。“灶干粮”是在兑好的发面里卷上清油、香豆子或其他佐料,烙成像小点心块那样的圆饼。到了晚上,家庭主妇洗手、净口后献供品于灶君神像前,口中不住地念叨:“灶君爷,吃干粮,吃饱喝足上天堂;灶君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祀完毕将“灶干粮”分给众人食用。“祭灶”是过年的前奏,农村有一句俗语叫“一到腊月二十三,过年还有整七天。”因此,民间又把腊月二十三叫“小年”。
a
a
敦煌饮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