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又安详。
佛教信仰和开窟造像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向往平安的一种表现形式。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商队、儒人、使者的这种宗教迷信感更为强烈。所以莫高窟的开凿除了禅师、儒人之外,还有其他人。比如说,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商人。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而且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汇合点,是中原进入西域的最后一站,又是西域进入中原的第一大站。西去的人们为了能够使自己顺利地穿越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被称之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所以在离开敦煌之前开凿洞窟,愿佛祖保佑他们能够平安顺利。佛教还愿、平安归来的人们为了感谢佛祖的保佑和帮助,也出资修建一些洞窟。还有一种人就是平民百姓,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第一站就是敦煌,任何一种文化传进来都要民族化、本土化,当地的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来年有个好收成,几百或上千人捐资一些小型洞窟,他们所修建的这些洞窟大多规模较小。另有一种人,就是穷困书生,他们主要是希望佛祖保佑他们能够金榜题名。再有的就是一些达官贵人,当地一些达官贵族为了显赫他们的地位,或希望佛祖保佑他们官运亨通,不惜花费巨资修建一些大手笔的洞窟。莫高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而繁荣,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而衰落。在悠远的历史中,唐代是敦煌最鼎盛的时期,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元宵节灯会盛况是“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长安当时是国都,繁荣景象可想而知。古人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繁荣,生活富足,人们也就有了精神上的追求,人们为了精神上的寄托和心理上的满足,在莫高窟开窟造像,烧香拜佛来供养,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敦煌莫高窟香火就兴盛起来,逐渐地形成了规模。唐代武则天时,洞窟达到一千多个,从而达到了莫高窟的鼎盛时期。在五代时此地已经没有空余的地方可以开凿新窟,只能旧窟重修扩建,就这样一直延续到了元代。宋代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莫高窟日渐衰落,特别是明代时闭锁嘉峪关以后,莫高窟乏人问津,艺术出现了断代。明清600多年以来,莫高窟逐步门前冷落,香火不再。
关于莫高窟的名称的由来,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一是据史书记载,在唐代的时候,鸣沙山被称为“漠高山”,山下便是“漠高乡”或“漠高里”,这里的石窟因此而得名“漠高窟”。后来就沿用成今天的“莫高”了。二是由于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鸣沙山的海拔要比敦煌市海拔高出300米,把开凿在沙漠高处的洞窟叫做“莫高窟”了。三是据说当年开凿第一个洞窟的乐僔和尚,道行比较高,其他僧侣的道行都莫高于此僧,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取名“莫高窟”了。最后一种说法是,“莫高”是梵文的音译,有“解脱”的意思。这里用“莫高”,寄托着人们解脱尘世烦杂的美好心愿。
a
a
莫高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