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军,后军则是由纯骑兵组成的机动后备力量,试战场形势而变。
袁军中军则如鱼鳞一般,层层布防,每一层次,都是长矛手在前,长戟士居中,弓箭手在后。两翼为弓骑兵、重矛轻骑兵混合组成的骑兵机动力量。
双方列阵,曹军指挥巢车令竖朱雀旗,朱雀旗向前一点,战鼓以慢节奏敲响。
随着旗鼓号令一起,曹操前军持盾、竖长矛,踏着战鼓节奏,整体向前缓缓推进。
不多时,袁军阵营弩箭如雨,直射而来,均被曹军长矛兵以盾挡住。虽然也有长矛兵被射中,受伤不支,但都被随后毫不畏惧死亡的长矛兵填补了空缺,让防御没有出现漏洞。而后,进入弓箭手射程,战鼓停歇,前排长矛兵以盾钉地,矛头向前,矛身搁盾凹槽之上,矛尾抵地,成拒马防御之态。后排长矛兵则以长矛架在前面蹲地的长矛兵肩头,矛头略微向下,矛尾略斜朝上方。最后三排长矛兵则持强弩,以三段射击之法与袁军对射,后方弓箭手则随时待命,准备以抛射之法,防止敌人近身攻击。
立时,曹军弩箭齐发,不时袁军也有人受伤,防御出现漏洞。训练有素的曹兵,立即在经验丰富的伍长、什长的命令下,对漏洞进行集火,扩大战果。顿时,袁军只能被动挨打,士气大跌,士卒们渐渐有些支撑不住,漏洞越来越大,防线有奔溃之兆。
中军指挥的沮授无法,只好命前部突击,冲乱敌阵,想要混战,来个两败俱伤。
不想,冲锋一起,曹操前军的弓箭手立时对他们进行火力覆盖,让他们伤亡惨重,死伤不少,士气稍挫。
其后袁军弓箭手,迅速进行火力压制,与曹军弓箭手展开对射。曹军弓箭手不得已,只好一边还击,一边撤退。
一时间,袁军弓箭手好不得意。
可惜好景不长,随后曹操中军压了上来,行炮车万弹齐发,长戟兵箭矢如雨,袁军弓箭手随即伤亡惨重。
曹军射声营的弓箭手见中军支援已至,随即在金旗号令之下全部撤退,以一字长蛇阵撤入中军两翼,位在最外侧长戟兵的内侧。
正这时,袁军后续支援也到了,双方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对射。
此时,曹军最前端的长矛兵,一边直面袁军士兵的近战攻击,一边要承受如蝗箭矢的远程打击,伤亡十分惨重。
可是虽然如此,防线依然稳固。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就上前接替,仿佛毫不畏惧死亡一般。
其实,不是他们不怕死。人又怎么可能不害怕死亡呢?
只是他们知道,只有前方才是生的希望。军法如山,后退一步,就是死亡。他们只有在伍长、什长的指挥下,不断的交替进攻,进攻,再进攻,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他们心里知道,在他们的身后,是长戟兵,列着整齐的方阵,他们持长戟向前挺进,既是为了进攻,也是为了督阵。那长戟就顶在他们的后心,让他们无法后退,因为后退必然会死。这是每一个曹兵都知道的事实,即使他遗忘了,顶在他后心的锋利兵刃,也会时刻提醒着他们。
自己如此,那些长戟兵不也如此,他们的身后是另一个方阵,也用着同样的法子,逼迫他们背水一战。
第八十九章 两军交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