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刑酷法来规范别人,则法家表现出来的是恶法。不幸的是,法家多走荀子之路,认为人性本恶。
归根到底,荀子只是儒家的一体两面,是善恶之别。而荀子之后,法家就是从其中派生出来。论起根本,法家其实就是儒家的一个分支,只是以性恶论为底。若是将性恶论换成‘人之初,性本善,则会是派生出不一样的准绳,不一样的法家。法本是儒,儒法一体,不可分割。而儒家先贤孔子又师从老子,可谓儒道法天生就存在内在的联系。
在刘备的心中,他要以仁为本,以法为用,形成自己的帝王之道,实现自己幼时乘天子华盖的梦想。
而不是如曹操一般,兵、法为体,儒道为用,行事依酷法,走兵家诡道,用儒家之道约束臣下。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从一开始就走歪了路,哪里还能指望达到最终的目的呢。
古时,吴王好勇士,吴人多轻死;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像曹操这样,行酷法,用诡道,他的臣下又岂是儒家礼法可以约束的,不会别有心思?虽然我刘备目前势弱,但我今后用儒法帝王之道,以仁义招徕人心,肯定会胜过曹孟德的。对于这一点,他是十分的坚信的。
而今,刘备更是将此道用于统兵之上。他虽用曹操之法治军,但却将其中酷法尽数除去,除去论罪确实该死的,其余的都改为罚。惩罚的力度也以教诲改正为主,将肉刑改为打军棍等较轻的刑罚。军法霎时一改以往严酷,变得宽严有度,即达到设置军法的目的又尽显仁者之风。一时间,曹军士卒尽皆归心于他,朱灵、路昭等曹操安插的心腹皆是无法制约刘备。
同时,刘备又肯屈下,和士卒同甘共苦,又嘘寒问暖,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他们。在这个礼法森严,上下尊卑明确的时代,刘备这样的作为,立时赢得了刘表和曹操两方士卒共同的爱戴,就如同敬爱他们的父母一样,可为其生,可为其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所有的一切都看在刘备眼中,忽然间他又领悟了,向着帝王之路再次迈上一个台阶。
大道,殊途同归。
古有吴起,穿儒服,以兵法进见文侯。
说魏文侯道: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矣。”
所以行事当以仁义为本,非曹操酷法诡道所能成。
第五十八章 刘备心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