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赵倩、阳松,迟迟难以决断。
阳松眼皮快速地眨巴着,说道:
“咱们换个角色考虑吧:如果我是美国或台湾商人,手里有很多单子,现在因为人工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想摆脱原来的生产加工厂家,在中国寻找一个或几个新的工厂加工,而我对大陆生产厂家又一点都不熟悉,把单子交给哪一家都有点不太放心,你们说我可能会怎么办?”
众人听了,眼睛一亮。何俊成疑惑地问道:
“你是说,接到订单的不止我们一家?他们在试探?或者说是在考验?”
赵倩道:“有这个可能,要不然哪有只要这么点货的呀?”
姜军歪着脑袋看着阳松,语气不善:
“嗯,这个美国鬼子、台湾佬和你一样,浑身都是鬼心眼。不用再分析了,肯定是这样,问题是,能不能做?时间上来不来得及?”
阳松斜了姜军一眼:
“再招一批熟练工人吧,把隔壁棉鞋厂那个车间用起来;如果用老工人做这批活,我估计有个上十天就可以漂漂亮亮的做完。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可,可能会有长期稳定的大单子给我们。”
姜军目瞪口呆地看着阳松:
“你、你怎么知道?我记得没跟你说过呀?哦哟,你不入魔,改神仙附体了?”
阳澜、何俊成、赵倩三人听得莫名其妙:“怎么啦?”
阳松笑道:“隔壁的棉鞋厂我们也买租下了。”
“啊,太好了!正愁没地方呢。”三个人高兴的跳了起来。
“好是好。可惜了,只是代加工,不能打”澜美人”的牌子。”阳松低声咕哝。可几个人正在叽叽喳喳议论着怎么把两个厂连在一起,谁也没听见他说的什么。
第二天,中间的院墙被拆开,两个厂合二为一。
两天后,邵保国回厂,和何俊成商议着新招了三十名工人,其中,邵保国点名招进来四名退伍士兵,专由他训练和指挥。随后大量的设备、面料、辅料相继进场。
“澜美人服装厂”更加壮大、更加红火了。
区高官黄文斌、区长尹本雄以及区公安分局局长冯伟相继到厂视察、鼓励。
市公安局长黄华也抽空前来,和知青代表们举行了一个座谈会,勉励大家努力工作,做当代青年的模范先锋。
年底,在全区总结表彰大会上,成立仅几个月的“澜美人服装厂”被评为全区“先进集体企业”,邵保国被授予“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事后,姜军拉着阳松,在他房间里喜滋滋地给阳松算了一笔账,义卖活动,虽然捐出去价值4万多元的服装,但随后区委区政府、工商、税务、银行、土地等一路绿灯,给予了很多优惠,综合评估下来,厂里非但没赔本,反而还略有盈利。
41、成功义卖 四 兄弟相逢 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