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九十三章 刘毅是谁?[2/2页]

我在三国加个点 临海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的百官此时才直起身子,随后按照宦官的一声“坐!”才纷纷就坐。
      刘宏顿了稍许,等到百官坐定后方才说道:
      “朕无议。”
      按照规矩,常朝应该是先由皇帝抛出议题,然后由百官来讨论。
      但是既然刘宏没有要拿出来讨论的事情,这一步自然就要略过了。
      听到皇帝说没有议题,下方马上就有一个人离席而出,趋行到大殿中央,先是行了一礼,随后说道:
      “臣王复,拟议停征修宫钱一事。”
      所谓的趋行,就是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
      这是面对皇帝的礼仪之一,当然也有例外的,可以不需要这样低头小步走,叫做“入朝不趋”,这同样是一种殊荣。
      与“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并列的还有一种,叫做“拜赞不名”。
      按照礼制,朝会之时对皇帝都要先说自己的姓名,也就是先用“臣某某”起头,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受到礼遇,不需要先说自己姓名的,就是“拜赞不名”。
      这王复提出议题之后,就开始洋洋洒洒的说了起来:“修宫钱者,乃”
      王复在中间来回踱着步子,情绪激动的说着,下面不时有官员向他提问,有时还有人粗暴的插嘴将其打断。
      呵又是这事,朕修个房子就天下大乱了?
      刘宏在上面听得一肚子火,捱了半天,终于等到这件事情讨论结束。
      还没来得及松口气,他见到一人离席而出,缓步走到了大殿中央,先是拜了一礼,随后说道:“臣有议。”
      刘宏见此人出列立刻打起了精神。
      因为这人就是唯一同时受到“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拜赞不名”在职官员,当朝司空,帝师,杨赐。
      刘宏一见到杨赐发言就提起精神是有缘故的,不是因为他是三公之一的司空,而是他对杨赐心怀愧疚。
      去年黄巾事起,他将当时还是太尉的杨赐罢免。
      理由是太尉杨赐失职。
      此后他有一天突发奇想去翻阅以前的奏章,发现杨赐在好几年前就上奏过,说太平道是祸害,应该及早进行禁止。但是他自己居然因为玩乐而没当回事。
      然后他又找到了一些当年杨赐教授他时的帛书,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注解,因此他对自己的老师杨赐十分愧疚。
      刘宏见杨赐随后说道:“北海相李贺奏表,请辞北海相一职,表平寿县县令刘毅为北海相。”
      作为司空,杨赐的职责之一就是管理奏章,所以他可以挑认为重要的直接在殿上拿出来讨论。
      嗯?
      刘毅?
      刘宏一下子来了精神:
      “可是那个率十七骑七日破四城的刘毅?”
      皇帝居然知道这个人?
      杨赐闻言微微一怔,但是此时不是细思的时候,他颔首道:“秉陛下,正是此人。”
      殿内轰然就议论开了。
      此时知道刘毅事情的只是顶端的极少数,更多的人是被这君臣奏对弄的一头雾水。
      他们在下面交头接耳,互相打探消息。
      这也太夸张了!
      率十七骑七日破四城?
      而且皇帝居然也听说过?
      所以,这刘毅到底是谁?

第九十三章 刘毅是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