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新人新书,希望各位多多支持!!求鲜花、求评论、求订阅、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求月票!
      也没在意具体是什么时间,反正在忙忙碌碌中,护卫队的编制就在他似是而非的摆弄下完成了。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其中借鉴了不少后世网友们在坛子上的浮言,至于效果怎样,也只能在战火中检验了。还没有经过大的战火考验,也就没法判断这一种编制是否合适。
      依照护卫队的编制,使用的是后世军队普遍采用的“三三制”原则,护卫队的每个班还是20人,分为火力班,普通的战斗班。
      火力组为两挺马克沁重机枪,两个机枪手,两个第二机枪手以及四个供弹手,4个后备机枪手(负责冷却枪管),四个后勤以及两个正副班长,再加上一个兼职卫生员,一个兼职通讯员,一共16人
      马克沁重机枪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的。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早已不算先进,但仍然还有应用。德军一线部队由于步坦协同的需要开发了g34通用机枪和g42通用机枪,但g08式马克沁机枪仍然在德军二线部队中服役。在中国,马克沁机枪被仿制生产,称民24式重机枪在历次会战中都有不俗表现。建国后,民24式马克沁机枪仍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
      班组级别的有效重火力非枪榴弹莫属,但很实用的枪榴弹要到二战后期才有,此时不过是些初级试验品而已。此时最有效的就是掷弹筒了,尤其是以小鬼子的为佳,轻便好用。但是需要大量设计经验,根据级别不够,暂时无法装备。
      90式掷弹筒有效射程500米,最大可以达到700米,而重量只有27公斤。威力大,而造价低,据说,在日本造价只有一杆步枪的四分之一。在轻武器为主的亚洲地区确实是无敌的,不过使用者必须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一般的新手根本操作不来。老兵死光了,掷弹筒的威力也就下降了。
      迫击炮的效果更好一些。
      普通组是18杆配备792毫米口径毛瑟98步枪,14名普通士兵和两个正副班长,选择训练中优异者担任。
      普通组一律配备毛瑟手枪,作为近战火力支援,并围绕着重机枪提供些班组服务,其中一人是兼职卫生员,一人兼职通讯员,另两人兼职后勤。
      毛瑟手枪又称盒子炮,中国又称驳壳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匣子。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有全自动功能

护卫队军队化整编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