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5章 趁热打铁[1/2页]

大明天子录 俏皮的毛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做后盾,做起事来就不会有太多的顾虑,不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了。
     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明白。政事堂以及其下属的部衙自然更是有着确切的体会,不然,近百万人的大迁移,涉及到了大明境内的各个省份,其中一些地方例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树大根深,地方土司制度完善,历史悠久,自大明开国就许其自治,想要动他们何其困难。
     还有就是地方世家大族,传承百余年甚至更久,族中各类人才层出不穷,在地方上俨然就是一方土皇帝,不但把持地方,在朝堂上,商场中到处都要他们的族人。加上联姻的关系,关系大的让人吃惊,想要将他们分族远迁,削弱他们的实力,又怎么会如此简单轻易的就能够办到。
     一切都如此的顺利,还不都是因为朝廷手握三百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军。再加上当今皇帝行事恩怨分明,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服从朝廷政令的不吝赏赐,对于那些敢违逆朝廷的,也是毫不留情,霸道强势。
     君不见,自新皇登基这一年多来,大明上下被杀,被贬,被流放蛮荒之地的朝廷官员何其之多,甚至远超永乐时期,直『逼』洪武年间。
     南京城内的血『液』还没有干枯,北京午门外被杀的人头滚滚,皇室宗亲,天潢贵胄的鲜血也流了一地、、、、、、!
     这些,都足以让所有人记住,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没有强有力的武力威慑,没有一个有大魄力,大毅力,手段果决霸道的帝王,变革何其难也。
     纵观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改革利弊历朝历代几乎都有,但是成功的又有几个?
     而那些但凡成功改革利弊,去旧迎新的例子中,帝王无不是对改革深信不疑,坚持到底,全力支持。
     那些改革失败的,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帝王或者说掌权者的三心二意从而导致的失败。
     归根结底,没有绝对的强硬和底气,改革一定无法成功。
     大明自朱祁钰登基以后,各种改制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是关键的还是军改。
     只要军队改制成功,其他的改制即便是一开始阻碍重重,在军队完全改制形成战斗力后,一些人即便是有心想要继续组织朝廷颁布的各种革新,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脑袋是否够硬。
     南京,北京,僧道,皇室宗亲,皇亲国戚,卫所旧军,边关异族、、、、、、一年以来,这些因为反对革新或是依旧如同往昔侵占危害大明天下整体利益的团体或是个人,全部为此付出了代价。
     有了强大的军队,国内局势稳定,边境安危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或者说是震慑。
     建新之前的大明四边,北有边关九大军镇镇守边境以防瓦剌,鞑靼侵犯。西北,西南,东察哈台汗国以及土鲁番这等边境小国也敢大胆入侵大明,烧杀抢夺。如今再看,土鲁番被灭,东察合台除了修书一封发发牢『骚』外,又敢有什么过激的行为吗?
     东北地区,历来混『乱』,朵颜三卫,各种蛮荒异族相互之间侵扎不断,是不是的还侵入大明境内,掠夺人口财货,朝廷除了发一道圣旨斥责之外,何曾有过将其彻底消灭的打算。最多也不过是朝廷派军将其大败,收回失地,然后在对方假模假样的乞降后再一次不了了之。
     现如今再看,朵颜三卫已经成了历史,东北各藩镇势力,各大小部落如今处境惨淡。虽然还没有被灭族,那是因为朝廷还没有想真正『插』手,待到来年,辽东,兀良哈,建州蛮族各部,甚至是整个东北地区都将全部收入囊中,实现真正的统一。
     这一切,没有强大的军队何以能够做到,没有一个铁腕强权的帝王又何以能够实现。
     、、、、、、
     趁热打铁,在军改和宗亲改革完成后,政事堂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
     黄帝历4148年,大明建新元年十二月一日,距离农历新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这一天,政事堂连续颁布数道政令,传遍天下,引发巨大哗然。
     第一道,大明正式成立国税局,属正三品衙门,归政事堂直接管辖。
     第二道,大明中央银行正式成立,属正三品衙门,归政事堂直接管辖。
     第三道,国家商务局正式成立,商务局同国税局和大明中央银行一样,同属政事堂直接管辖,属正三品朝廷正衙。
     第四道,大明国家资源局正式成立,脱离户部,归政事堂直接管辖,属正三品朝廷正衙。
     第五道,自黄帝历4148年,大明建新元年十二月一日起,正式废除海禁,允许任何团体和个人近海或远洋海运,出海不在违法。
     第六道,贵州,云南,甘肃,新疆四省正式废除地方三使司制度,自来年一月一日起实施总督制。
     六道政令,一道比一道震撼人心,一道比一道让人吃惊意外。
     这是对知道一些内情的人而言,对于那些对这些新成立的机构完全不知道的人来说,却是一头雾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六道政令,除了第五道废除海禁让人能够一目了然,知道政令的具体实施目的外,其余五道政令则是让人感觉云里雾里的『摸』不着头脑。
     不要说是普通百姓,就是一些朝廷官员,对于新成立的国税局,中央银行等也都是两眼一抹黑,完全就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六道政令发布的当天,新成立的国税局正式发布公告:“大明国税局总领全国税赋,全国各地省,州,县全部设置地方国税局,由国税局总部和地方衙门双重管辖。
     自此以后,地方衙门将不再享有地方税赋的收取权,一切赋税全右国税局专管。”
     国税局的公告一出,顿时引起一片哗然。
     接着,大明中央银行也发布公告,明确其管辖及其职能,却因为国税局的政令太过于意外,让人直接忽视了。
     直到新成立的商务局发布政令,才让处于震惊意外的人们回过神来。但是一看商务局的政令和只能介绍,吃惊和骇然之『色』再一次爬上所有人的脸庞。
     商务局统辖全国商务,日后,但凡没有经过商务局颁发的资格证,任何人或是团体行商,从事商务贸易,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均为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将依法严惩。
     同时商务局还下发通知,商务局和国税局一样,将会在省,州,县设立分局,统辖地方商务,地方衙门自此后无权管辖任何和商贸有关的事情。
     而在商务局各级衙门成立之日起,各地凡是从事商贸往来的必须前往地方所在地的商务局办理通商资格证,无证经营必将重处。
     这一波公告一出,顿时让那些商贾们慌了神,连同他们身后的大小势力,宗族官员等全都脸『色』发青,有些浑身发冷。
     有些事情不经查,也见不得光,更不能让朝廷知道。如今全都摊到了明处,一经被发现,可是要死很多人的。
     不想曝光,那就只能忍痛割肉,就此收手。
     就在一些人就此事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因对办法时,商务局和国税局联合发布公告,自建新二年一月一起,上调全国商税,由原来的30税一,变成十五税一。同时,远洋贸易税,地方关税,农税等大大小小数十种税赋都有变动。
     一个巨型炸弹轰然爆炸,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惊骇万分。
     此令一出,倒吸冷气的声音那是此起彼伏,到处都是。这就不是单单涉及到商贾的事情了,地方世家大族,免税的官宦人家,士林学子等一批原本享受免税政策的群体全部被波及,一个也没能幸免。

第165章 趁热打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