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有的也是最近刚刚到,但是都不曾受到朱祁钰的召见,面对朝廷撤藩的决心和前途未卜的未来,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他们最忧虑和寝食难安的时节了。
尽管朝廷对藩王有各种限制,很多亲王还是不希望撤藩的。毕竟他们也算是站在了大明食物链的顶端,只要不违规谋逆,自己找死,一辈子也能荣华不尽,世代永昌了。一旦撤藩,其他的不说,儿孙一代很快就会泯然于众人,从此和王侯富贵不在。
这可不是他们看到的结果。
但是他们也知道,如今是形势比人强,胳膊拧不过大腿,朝廷执意撤藩,恩威并施,又有宁王这个前车之鉴。
所以,所有亲王即便如今聚集在这谨身殿内,也没有人敢串联逼迫朝廷放弃撤藩,只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好一点的结果。
一声皇上驾到让心思各异的众王纷纷从忧虑中惊醒,一些王爷额头上突然冒出了密集的细汗,脸色也变得有些发白。
这些有些心虚的王爷可都是在第一道圣旨发出召集众王入京时不为所动的,直到宁王死亡,第二道圣旨发出之后方才慌忙的连夜快马加鞭的赶往京师,如果不是大明各地,特别是京师及其周边的官道改造完毕,他们能不能按时赶到京师都是一个问题。
朱祁钰身穿红色龙袍,龙行虎步的出现在众人面前。看起来他的精神不错,起色也很好,身上上位者的威严让他尽管看起来年轻,却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举手投足间帝王身上的那种霸气,那种目无余子的高高在上被展露无遗。
居其位养其势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今天不是正宗的大朝会,他也就没有装扮的那么正式,除了身上的龙袍外,头上没有带乌沙皇冠,乌黑的长发只是简单地被金冠束缚着。
按照朱祁钰的意思,这么长的头发早就应该剪掉,那么重的金冠也该丢到垃圾桶离去。可是,这些也只是想象而已。如果他真这么做了,恐怕满朝文武能把他给喷死。戴金冠都有些不合当下的规矩,如果不是朱祁钰够强势,朝堂上也没有了那些古板认死理的家伙,恐怕也早就被人喷了无数次了。
看着跪了一地的亲王,其中几个身体还在轻微的颤抖,朱祁钰神色如常,漫步穿过众人待入座后方才道:“都是一家人,无需多礼,平身吧!”
“谢皇上!”
众王这才长舒一口,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实在是朱祁钰身上的威势太重,加上有意无意散发出来的那种淡淡的杀气,更是让一众亲王胆战心惊,神色紧绷。
靖江王朱佐敬偷偷地看了一眼端坐在龙椅上的朱祁钰,脸上的惊异之色难以掩饰。皇帝比他想象的还要年轻,而且双目有神,深邃如海,威严如山,压的人喘不过气来。
他也是饱读诗书之人,知道但凡是如此表象的皇帝无不是雄才大略,杀伐果断,手腕惊人。
吃惊之余,他心下更加对于接下来的撤藩更加不敢有丝毫其他心思了。
同时,他也在暗自庆幸,因为就在不久前,他的家人都已经被接入京师。第二天宫里就有东西赏赐下来,虽然是以当今皇后的名义。但是他也明白,其中难保没有皇帝的意思在里面。
这算是变相的认可他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变相的称赞。或许也有做给被人看的一层意思。。不过不管怎么说,自己倒是不用谈心撤藩后自己一系的问题了,赏赐铁定在诸王之最。
”诸位都是自家人,算起来也都是我的长辈。既然都是一家人,我也就不拐弯抹角了!”
朱祁钰扫视众王,眼光所到之处,众王纷纷低头,有的甚至脸色顿时一白,眼中闪过一抹惧色,而后慌忙的低头掩饰。朱祁钰嘴角划过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淡淡的开口道:“相信诸位长辈也都知道此次召集大家入京的目的,现在我也就开门见山的明说了。”
“大明立国初期,中央稳定,但是边境各地骚乱依旧不止,才会有诸王镇藩各地的情况发生。建文朝撤藩虽然手段激烈一点,但是出发点也是因为彼时的朝廷威慑八方,军威之胜盖压天下。镇守地方的藩王此时不再是朝廷的助力,甚至成了朝廷的毒瘤,威胁着朝廷的安全。”
“而后才有了建文朝撤藩,可惜,他失败了。他不是失败于政策,而是失败于操之过急,失败于急于求成,失败于不念及亲情,妄造杀戮。致使太祖归天不久,皇家就出现流血事件。诸王人人自危,甚至相互勾连,于是有了靖难之役。这个时候他还不知悔改,企图以雷霆之势灭之,目光短浅,愚蠢之极。加上一般只知道纸上谈兵的酸儒烂将的指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众人大气都不敢出,即便是到了如今,靖难也是一个禁忌话题,除了皇帝敢说上几句,其他人可一点插嘴的想法都没有。
这个可不是他们能够胡乱议论的。
不理会众人的反应,朱祁钰继续说道:“成祖继位后执行了和建文朝一样的策略,继续实行削藩政策。藩王至此不似洪武朝时拥兵自重,掌藩地之军政财等一切大权,而是安心的当起了太平王爷,所以撤藩也到此为止。但是、、、、、、!”
朱祁钰语气一变,有些严厉的道:“但是,藩王即便是不问世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壮大,如今也让朝廷苦不堪言。其他的不说,不断上涨皇室宗亲的爵位人数,已经让朝廷的财政出现了巨大的压力,长此以往,朝廷没有崩于外地,反而被皇室宗亲,天潢贵胄给压垮了。”
众人心中一颤,无人开口,但是脸上的苦色也是愈发的浓郁起来。皇室宗亲的情况他们虽然是混吃等死的亲王也大致的知道一些。其他的不说,但是他们之中的任何一系,除了亲王外,郡王,振国将军等一下爵位就不下百人。如果再加上女儿女婿爵位的话,数量可以在上翻一番了。
而如今大明有亲王十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洪武朝传下来的,一百多年下来,其后代人数光是想一想就让人头皮发麻。那么多的人一年的俸给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长此以往,人数不断增加,朝廷的确无法承受。
他们虽然清楚,但是却没有人想过改变,因为这本就是他们应得的,因为这是太祖朝就定下的规矩,是祖制。
但是朱祁钰可不这样认为,他道“祖制不合时宜了,同样也要废弃,百姓中言,穷则思变,朝廷治理天下同样如此,如果一切都遵守祖制,墨守成规,只会让这天下在这腐朽的制度下继续腐朽下去,直至崩塌。”
“这天下历朝历代为何会有强盛时和衰弱灭国时,就是因为一套制度实行的长久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社会朝堂的发展,掣肘了朝廷,才会如此。”
“所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只要有利于国家发展,天下稳定,该变换的时候就要变换。我们在向前走,就要与时俱进,各种制度也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去调整,去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而不是等着朝廷已经因为一成不变的制度僵化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了才想起来去调整,去改变。那个时候已经病入膏肓,回天乏力了。”
“所以,撤藩,更改对于皇室宗亲的爵位规定如今也已经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皇室宗亲的爵位问题的改变也势在必行了。”
诸王满脸苦涩,他们唯一的凭靠就是祖制,可是如今看来也是一点用都没有了。
他们现如今就是砧板上的肉,除了任人鱼肉外,反抗,根本没有人敢想。以前不敢,现在生死几乎都在别人手上,更加不敢了。
本章完
第139章 众王齐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