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8章 边境问题[2/2页]

大明天子录 俏皮的毛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吐鲁番之前,是否要将沙洲卫等地的一些其他部落卫所也一并产出,不然有他们存在,万一他们联手的话,我们将会腹背受敌、、、、、、”
      话没说透,点到即止,无害也知道对方的意思。看着已经上道的哈力锁鲁檀,无害人畜无害的一笑,道:“大王放心,此次出兵土鲁番,各种因素早已在考量范围之内,沙洲卫等要么顺应天意,要么便是消失!”
      哈力锁鲁檀心中一惊,便不再多言。
      “大王暗中准备,待皇上圣旨一到,也就是出兵土鲁番之时!”留下这句话,无害笑呵呵,施施然的离去。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如果不是哈力锁鲁檀手下的兵力不俗,他才不会出面招抚。
      明朝的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虎山,西到嘉峪关。
      在嘉峪关以西还有七个相对陌生的羁縻卫所,称为关西七卫,以哈密卫为首。关西七卫分别为:哈密、沙州(今敦煌)、赤斤蒙古(今玉门市)、罕东(今阿克塞县和青海交界地带)、安定、曲先、阿端(安定等三卫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
      明朝初期,哈密王依靠其交通优势,阻挠中亚到明朝的贡使和商人,妄图垄断贡利。洪武二十四年,太祖派都督宋晟、刘真进讨哈密,俘获丰盛。二十五年哈密王遣使贡马骡请罪。帝纳之,赐白金、文绮。
      洪武晚期是明朝的军事鼎峰时期,洪武二十四年的明军进讨哈密既保障了西域撒马尔罕等国到南京的朝贡之路畅通,又在西域宣扬了明朝的国威,为永乐四年设立哈密卫打下了基础。
      但是明军进讨哈密主要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并没有把哈密纳入明朝版图。
      永乐二年,哈密王安克帖木儿遣使来朝。成祖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此举等同于永乐七年封瓦剌马哈木为顺宁王,意在通过和平手段实现边疆稳定,共享太平。次年,忠顺王被瓦剌鬼力赤毒死,明朝以安克帖木儿侄子脱脱为忠顺王。
      由于脱脱幼时被明军俘虏,长期生活在南京,所以做了忠顺王后被其祖母速哥失里排挤。永乐四年,明朝遣使敕谕哈密大小头目,要求尽心辅佐脱脱,否则朝廷将干预。同时置哈密卫,以其头目马哈麻火者为指挥,周安为长史,刘行为纪善,以辅脱脱。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四年派汉族人周安和刘行辅助忠顺王的举动是明朝治边的一次破格行为,除此以外,明朝在羁縻地区几乎不派汉族官员的。永乐四年派汉族人辅助忠顺王,一是辅助年幼脱脱,脱脱毕竟在哈密没有势力,二是体现对哈密的重视。
      尽管明朝派汉族人为哈密王长史只有这一次,但可以看出永乐时期治边的积极性。
      脱脱后来沉湎于酒,昏聩颠越,凌辱朝使。宣德三年,以忠顺王卜答失里尚幼,遣使立脱欢帖木儿为忠义王。忠顺王和忠义王一起理政。在宣德到正统初年这一阶段,哈密频繁朝贡,与明朝保持良好关系。
      但是,永乐四年设置的哈密卫只是羁縻卫所,明朝没有在此驻军和派驻官员实施有效管理,这为后面的哈密危机埋下了隐患。
      从宣德时期开始,哈密北边的瓦剌逐渐强大,向南侵扰哈密、沙州等关西七卫地区,向东侵扰兀良哈和建州女真,并于正统十四年进攻大明,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
      而明朝自永乐以后在战略上采取收缩策略,内迁开平卫、大宁,国防战略上已经开始保守。进入正统以后,正统皇帝年轻缺少经验,太监王振干政,西南发生麓川战役,东南发生叶宗留农民起义,土木堡之变使明朝丧失了大量精锐军队和洪武、靖难时期的武官勋贵,文官集团开始起主导作用,此时的明朝已经危机四伏。
      明朝、瓦剌的形势也直接主导了该时期哈密卫的形势变化。
      首先,瓦剌对哈密卫进行了严重的侵扰。
      正统八年,瓦剌围攻哈密,俘虏王母,及百姓、牛马不可胜计。哈密遣使告难,朝廷仅敕令让瓦剌与哈密修好,并让甘肃镇加强防备,而对哈密无有效救援。
      正统十一年,也先又派人至哈密将忠顺王母及妻弟等强接瓦剌。也先在控制哈密的同时,又以联姻方式对赤斤蒙古卫、沙州卫、罕东卫等加紧拉拢。沙州卫等对瓦剌联姻一事不同意,上奏朝廷。可是朝廷面对如此大事要事竟然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让沙州卫等自行处理。
      面的无作为的大明朝廷,关西七卫渐渐对大明朝廷失去了敬畏之心,七卫之间和平不再,开始出现了互相杀伐抢掠。
      关西七卫之间的冲突自此几乎没有停止过。
      而朝廷政府对瓦剌的侵略及关西七卫之间的侵扰,只是发谕空文进行切责,无有效控制干预。
      西北地区现在看似是大明的领土,实际上关西七卫已经自成体系,只不过暂时还披着大明的外衣而已,但也仅此而已。大明朝廷对这里的掌控已经微弱到不可记。
      直到京师保卫战大胜,之后一万精骑入驻哈密卫,才算是让这片已经脱离了大明控制的土地重新回归到大明的统治之下。
      但也只是一时的,关西七卫有多少还心向大明就不可知了。
      之所以选择忠顺王哈力锁鲁檀作为合作的对象,也是无害多番观察后做出的决定。在关西七卫中忠顺王地理位置特殊,再一个多次被瓦剌,土鲁番以及沙洲卫等侵扰,但是始终不曾叛投瓦剌,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哈力锁鲁檀对大明的忠心。
      当然,说忠心有些牵强,最起码哈力锁鲁檀知道抱谁的大腿才能保证日后的荣华富贵。
      关西七卫都不是朝廷直接控制的卫所,而是由蒙古部落招降后安置的羁縻卫所。
      所谓羁縻卫所是明朝时对少数民族的安置策略,属于地方机构名。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设于边疆非主体民族地区,以当地首领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赐给敕书印记,辖都司卫所,掌当地军民政事。
      继承元制的行政体系,所置官由各部族世袭,当地军政一律听其管理。在东北设奴尔干都司及卫所、地面、站等。西北设赤斤蒙古、罕东、安定、阿瑞、哈密等七卫。在西藏设乌斯藏、朵甘卫都指挥使司、陇答卫指挥使司及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目的系使其分治不统一,以免构成边患。
      这样做自然有其好处,但是缺点也不少。最起码,当朝廷不足以震慑四方时,这些以非主体民族组成的实力就会开始不听话,甚至反叛,对边境造成袭扰等战争行为。
      说服了忠顺王哈力锁鲁檀,拿下土鲁番的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半,至于关西七卫的其他六卫,如果在土鲁番被拿下后不能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决定,朝廷也不介意武力强取。
      大一统不是这样的,最起码边境不能由这些反复无常的异族部落控制。
      (本章完)

第128章 边境问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