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回到家,许北兴一刻也没有闲着,把地里的农活忙完,就和村里的刘忠文一起到县城去打零活去了。今天回到家,天已经快黑了。振轩抱着振亭把院子里的大灯打开,孟素珍和高君红在厨房里用大锅炒最后一道菜,静凡在厨房里一碗一碗的盛粥,端着大瓷碗,很不娴熟但又很认真的样子,把倒酒的许家父子和许北富逗乐了。粥是粥面糊糊,很白,看着不是很稠。一旁的许振轩用一个塑料的筐子把煤球炉子上的热的馒头一个一个小心的拿出来。在那里,这叫馏馍。家里的所谓的大锅,就是用砖头砌起来的灶台。上面放着一口直径有七八十厘米的大黑锅。孟素珍用铲子在那很娴熟的炒着,这最后一道菜是辣子鸡。很多的青椒,配上足够的花椒,大茴(八角),油烟一出,香味扑鼻。弥漫了整个大院子。用大锅炒菜,滋味很够,因为炒的时候火候均匀。除了这一道菜外,还有清炖鲤鱼,干煸鸡,绿豆芽肉丝。四个荤菜。番茄鸡蛋,土豆丝,红烧茄子,干煸豆角,添了一份咸鸭蛋,一份浇上醋和葱花的变蛋(皮蛋),十个菜,都是家里招待客人的常菜,满满的一桌。
这是静凡来到这个家,家里第一次在一起吃饭。
这是1999年的年末。
所有的菜上桌了。
孟素珍拿起一个小点的碗,从每一道菜里面夹出去一点放在里面,然后端着向堂屋走去。堂屋的正中间摆放着许北兴父母的遗像,孟素珍把饭菜放在桌子上说”爹,娘,家里日子好过了,你们也多吃点好的。”
回到饭桌上,孟素珍拿起筷子就一个劲往静凡的碗里夹菜,一边夹菜一边说:“我还怕你吃不惯咱家的饭,看你这几天吃的还挺好,我就省心了,多吃点。”
静凡露出久违爽心的微笑:“阿姨,不能吃那么多,会胖的。”
孟素珍听到这话,也爽朗的笑出声来。
许北兴闷了一口酒,终于开话了。
“不说太往前了,那太远了,你爷爷还活着的时候,一提就提58年,咱不提58年,咱说十年前,十年前,咱也没想过今天的日子能这么好过,大鱼大肉的吃着,孩子学都上着,”说到这他看了许振轩一眼,“当然你不愿意上,那又是另一回事,咱说的就是这个理。咱说的就是今天这个情况,以前只知道种地,现在咱有点技术,社会又有这个条件,咱可以挣更多的钱。只要你肯干,你肯认真的干,你不偷抢拐骗,你不游手好闲,啥日子咱都能过好。”
孟素珍听着许北兴的话,似乎感到了一股辛酸,因为这些年,丈夫出去打工,只有她最清楚,丈夫一年回一次家,年前几天才到,风里来风里去,酷暑严寒,受的是怎样的那些苦。
许北富和媳妇一直低头吃饭没有说话,静凡能够感觉到,许北富实在是个老实到家的人,这也是许北兴一直都不希望弟弟跟着他出去的原因。弟媳看着也是模样老实,不善言谈的人,可是后来孟素珍告诉静凡;“高君红看着和善,心里可是跟明镜似的,吃不得一点亏。”
虽然有时候孟素珍觉得委屈,可是许北兴总是这样告诉孟素珍:“多顾念妯娌亲情,何况咱又是单门独户,兄弟两个可是不能闹不快,让整个扶邦寨笑话。她这样的媳妇不是也很好,北富省的吃亏。”
于是这妯娌两个就在孟素珍的不断妥协中过着外人看来无比和谐的日子。
“静凡啊,许叔把你带这里来,是让你受委屈了,可是咱日子会越来越好,以后你哥振轩不上学了,他自己可以挣钱,我还能大干二十年没问题,你婶子,不用说,没有她,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家,你二叔二婶,也都是实在人。咱现在的日子绝对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说咱跟刘登比,人家是出过国的大老板,咱比不上,你说和刘山河那家比,咱得过的比他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咱们都敞开了心过日子,就行了。你愿意上学叔明天就跟你报名去,你想休息几天,咱就过了年再去。。。。。。”许北兴还想再说下去,孟素珍急忙打住了他,孟素珍知道这是喝多了的表现。
“行了,别说了,喝多了话就多,我们静凡这些都知道,还用你交代,你给我好好训训你那好儿子就行了。”孟素
少年初识愁滋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