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深圳一家服装店内,叶苏楠、董燕、冯静凡在一起挑选衣服。董燕在镜子面前一件一件挑选着衣服,叶苏楠和售货员围在她身边,指指点点。静凡一个人在那摸着一件质感很好的淡蓝色的外套出神。其实她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时候在想些什么,满耳朵听到都是外边街上播放的《春天的故事》。
小姨叶苏楠是学服装设计的,对于衣服的选择和搭配那是驾轻就熟的。三叔向天宇的未婚妻董燕是中学的美术老师,也是一个大龄文艺女青年。在母亲叶苏箴去世后,静凡十岁之前的时光有大半的时间是跟着小姨度过的。那个时候叶苏楠只有十七八岁,在离姐姐叶苏箴家不远的一家职业学校学习服装制作剪裁。姐姐叶苏箴去世后,她就住在了姐姐家,一边是为了完成学业,实现自己做设计师的第一步,一边就是为了能够代替死去的姐姐照顾年幼的静凡。后来静凡长到十岁,不知道为什么,小姨突然不辞而别了。后来在静凡的反复追问下,父亲的依旧沉默不语,苦笑叹息,也让聪明的她猜出了几分。再次听到小姨叶苏楠的消息是三年后了,三叔告诉她,小姨考上了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深造。在服装学院她认识了董燕,并且和她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学业有成的小姨又重新回到了静凡的视线中,工作顺意的她偶尔会带静凡出来逛街,游玩,买衣服。只是家,她是不去的,父亲,她也是不怎么见的。
和小姨逛街没什么不好,只是唯一让静凡感到不舒服就是这个挑选衣服的眼光问题。静凡总是觉得和她们挑不到一块去,并不完全是年龄的问题,或许是生活环境问题,情感追求问题,心境问题等等。一个喜欢大红大绿颜色的人,和一个喜欢黑白灰颜色的人心境定然不同,一个热情洋溢,情感似火,一个老成持重,淡然寡静。一个潮流前线,一个得体大方。各有各的美感。这是静凡的看法,也是父亲冯恕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静凡和父亲冯恕还是有一些意见上的交流的。当然把小姨纳入父女俩个的谈话内容是父亲最不愿意的。
既然什么都不相同,感觉上不舒服是难免的的了。所以每次来逛街即便静凡看到了自己觊觎已久的一款衣服,也是不会轻易说出来的,她只会默默的把店面记下来,然后等到明后天待三叔有时间再拉着他一起把那件衣服带走。
好在今天不是来专门逛街的,今天是来为新娘子挑选衣服的,董燕包里装了一大包钱,那是三叔半年的工资啊。静凡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想当年这些钱可都是三叔任她“挥霍”的。可是善解人意的静凡总还是不舍得乱花一分钱。他总是想尽办法替三叔攒着攒着,口上还一个劲儿的说留给她找婶子用。还记得前一年,她和三叔用了三天的时间,只带了十块钱,吃遍了全深圳最廉价美味的小吃摊。至于怎么吃的,那是三叔向天宇的功劳,静凡就只负责吃了。每天晚上回来的时候自己都撑得不愿走路,都是三叔把她背回自己家,晚上静凡还把冰凉的脚搭在三叔的肚子上,三叔还摸着静凡冰凉的小脑瓜说:
“我们家静凡将来好养活。”
“哦?为什么?”
“再怎么嘴馋,一根糖葫芦就打发了。”
。。。。。。
还有,三叔连续给她唱了三个晚上的《有一个姑娘》。
静凡离开深圳后,向天宇就再也没有唱过歌。
那是1998年。
后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的年末,当静凡和许振轩牵手走在北京的小吃街,这还是已经而立之年的静凡不得不提的一个桥段。尽管这么多年振轩为向向天宇学习,在口才和人缘上还是下了很多功夫,可是却还是不得复制十块钱的传奇。
看着董燕一件衣服就把三叔的钱用去了一半,静凡就只有默默的心疼了。
“静凡,来看看,这个好还是这个好?”小姨把走神的静凡拉到她们旁边。
静凡一向不愿对任何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她看来,无论你的判断有多么的有道理,多么的深刻,谁又能看清谁,谁又能判断对谁,在一个鲜活的事实面前,你的所谓真理那都是武断。静凡含糊不清的随便说几句,然后发呆一样的看着真的很漂亮的董燕,有些小小的羡慕。
傍晚十分,待最后一件衣服的打包,今天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静凡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然后她不自觉的看了一眼董燕的钱包,钱包已经被董燕卷成一团塞在了装衣服的大袋子里了。静凡又是一阵心疼。
回家的路上,小姨和董燕在热烈的讨论着婚礼的各项事宜。董燕每说一句“这个没心没肺
离别时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