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十七章 突破淮河(下)[2/2页]

龙啸大明 木林森444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不仅战斗减员剄达了一万千多人,而且各种火器的弹药消耗都接近半数。
      阿济格也知道,等渡过了淮河之后,恐怕还有大仗硬仗要打,这一次能够突破华军的淮河防线,各种火器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必须保证弹药的充足。对于华军故意放弃阵地,向后撤退的行为,由于做得过于逼真,阿济格丝毫都没有怀疑。
      另外一点就是清军携带的重型火炮太多,仅红衣大炮足有十余门,同肘还有大量的物资车辆,如果仅仅靠木筏来渡运,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好还是淮河上架几做浮桥,这样不仅仅是方便这一次渡河,而且也有利于以后作战时,向淮河南岸运送物资。
      这二天的时间里,清军硧实一点都没有浪废,经过连夜的抢工,淮河上一共架起了五座浮桥,而这时运送补充弹药物资的队伍也都送到了息县。于是阿济格接收了这一批弹药物资以后,这才下令路的人马开始渡河。而左右两路,也开始进行向淮河南岸的华军防线动进攻,主要的目地是牵制华军的兵力,好让路军从容渡河。等路军渡过淮河之后,再从南岸向华军动进攻,接应两翼的清军过河。
      不过虽然清军已经建成了五座浮桥,但清军的路有七八万大军,再加上大量的重型火炮和其他的车辆,由其是红衣大炮,一座浮桥上多只能同时承受三门过河,再多就有可能出危险,且此也不是能短时间内就能够渡过淮河的。
      好是这两天的时间里,淮河南岸清军己经建立了比较坚固的阵地,而且还有三万士兵把守,于是阿济格也决定,先运送一批重型火炮和物资过河,可以増强南岸清军的力量,并且扩大岸头阵地,好让多的人马可以过河驻扎。
      因为先前建立的岸头阵地只是考虑保住淮河南岸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因此阵地的修建,也量紧促,但控制的地域并不大,如果大队人马、车辆要过河,就必需扩大阵地。同时阿济格还十分庆幸,这两天的时间,华军并没有向清军的岸头阵地动进攻,也终于给清军容出了等候物资的时间。
      但就这时,阿济格收到探子的禀告,华军向清军的淮河南岸阵地进攻过来了。这时清军的阵地正扩大,而原阵己经腾出来预备放置物资,因此阿济格也决定,这一次清军将不进行坚守阵地的作战,而是杀出阵地,与华军进行野战,同时留出一座浮桥,运送兵力増援淮河南岸的战场。
      于是阿济格下令,命巴牙喇甲喇额真布克沙为主将、巴牙喇纛章京希尔根为副将,率领蒙古固山额真马喇希、吴喇禅,甲喇额真哈宁阿、艮泰,牛录额真巴雅、彰屯等人率领先期过河的三万士兵出击,迎战华军。
      先期渡河的三万士兵当,有火铳兵八千人,步兵一万人,满蒙骑兵一万,炮兵两千,因此实际出战的,只有二万八千人。
      清军和华军已经打了五年的仗,但基本模式都是一方进攻,一方防守,或者是突袭、伏击作战,但向传统的那种双方野外拉开阵式,互相对冲的作战方式,还很少有过。主要是因为华军的战术太诡异,清军进攻时,华军一般都会全力防守,而华军进攻时,往往都集了优势的兵力,清军也不敢和华军硬碰。
      另外以前双方作战,都是江南、江淮等地,水网湖泊众多,不利于骑兵作战,也使清军的这个优势一直都没法挥,大部份的时间里,骑军的作用居然主要是利用速去冲击华军的防线,而这一次华军主动向清军动进攻,而且这一带的地势平坦,也有利于骑军作战,因此阿济格也认为,如果是野战,清军以步骑配合作,还是大有胜机的。而且淮河北岸的援军也还源源不断的増援过来。
      而布克沙领命之后,也下令,命蒙古固山额真马喇希、甲喇额真哈宁阿两人率领清军的八千骑军,率先迎战华军。希望用清军擅长的骑射之术,先给华军一个迎头痛击。
      于是马喇希、哈宁阿两人率领骑兵, 立刻向华军杀过来的方向冲杀而去。
      ~

第八十七章 突破淮河(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