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章 北方大变(上)[1/2页]

龙啸大明 木林森444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而从整个的南北局势来看,这一次进攻山东的失利,对大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因为山东军区虽然失利,但并未溃败,兵力损失并不算大,而且由于是主动进攻一方,自已的领土也并没被清军占领,相反还有所扩大。而且清军山东的兵力也被进一步削弱,因此华军撤退之后,也无力动反击,可以说山东的局势和战前相比,并没有生什么改变,甚致华军还要略好一点,只要是总结好这一战的的经验教训,还可以再向山东动进攻。
      另外就山东战役生的这一个月的时间里, 北方的局势,也生了有利于南京政府的极大变化。
      原来北方各地的农民起义,原明官员反正爆的十分频繁。
      光是山东地区,继谢迁起义之后,山东西南部与河北大名府交界一带的曹州、濮州、范县等地区也爆了以任七、张七为的农民起义,同时清廷的曹州守将,也是原明总兵刘泽清的旧部,李化鲸、郑隆芳、姚昌等人也响影起义军,以曹州为驻点,起兵反正, 举起了反清的大旗。
      而陕西神木县,也生了高友才为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声势大振,很短的时间里,就连续攻取了陕北地区的十个州县,并委任了巡抚以下的各级武官员。同时原明将领,出任清廷的延安营参将王永强,也借着带兵赴神木、府谷等处平乱之机,起兵反正响应,占领了陕北的重镇榆林,杀死了清廷的延绥巡抚王正志、延绥总兵沈华、靖远道夏时芳等官员,并自称招抚大将军随后王永强又引兵南下,会同留守延安的原明将王永镇,占领了延安,杀死清廷的延安知府宋从心, 以廷安、榆林两地为基础,与高友才的义军互相呼应。
      与此同时,甘肃回族将领米喇印、丁国栋、黑承印等人也甘肃地区动了反清起义,连克甘州、凉州、肃州等地,清廷的甘肃巡抚张衡、甘肃总兵刘良臣、肃州副总兵潘云腾、凉州副总兵毛镔、甘凉道林维造、西宁道张鹏翼等地方官员都被擒杀。接着米喇印、丁国栋等人引兵东进,攻破兰州,杀同知赵冲学、知县赵翀;连克临洮、河州、洮州、岷州等地。这一次起义,参与的不仅有汉族姓,也有大量的回族姓,也反映了甘肃等地区的回民对清廷的暴虐统治严重不满。
      不过北方各地的反正起义,反清声势为浩大,范围广,同时也是对时局影响大,还数山西生的原明将领,清廷的大同总兵姜瓖起兵反清。
      姜瓖是陕西延川县人,原来是明朝挂镇朔将军印大同总兵。崇祯十七年三月,大顺军攻克太原后, 姜瓖投降了大顺军,李自成仍然让他镇守大同。同年五月,大顺军山海关战败之后、姜瓖又动叛乱,杀害大顺军守将张天琳,归附了清朝。姜瓖降清之后,仍然还是继续充当大同总兵,并且曾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镇压陕北大顺军高一功等部时,表现颇为卖力。
      不过姜瓖降清之前,因为并不了解清廷有入主原的意图,因此大同拥立了一个名叫朱鼎珊的明朝宗室为王,以号招人心,而这一事件也使清廷对姜瓖始终难以放心,对他多方质疑,并且还命姜瓖将长子送到北京入朝侍卫,实际就是充当人质。
      姜瓖自以为不费清朝一兵一卒,把大同地区拱手献给了清廷,接着又陕西榆林击败大顺军,不仅功高无赏,反而备受猜疑,因此也憋了一肚子怨气。
      北京暴乱生之后,清廷虽然终决定对姓以安抚为主,但对手握军权的汉族将领猜忌益深,而大同地区的清朝官员又奉命征集粮草,急如星火,使姓怨声载道,对姜瓖也多有指质其征催钱粮不力,怀有异心等等。
      而就这时,华军的水军袭击大沽口,山东地区又动对清的进攻,姜瓖本来就对清廷十分不满,这时也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乘宣大总督耿焞等人出城验草的机会,突然关闭城门,下令易冠服,并自称大将军,公开揭起了反清的旗帜。
      姜瓖大同举义反正之后,山西各地的汉族官绅纷纷响应,原明大学士山西曲沃人李建泰,原明宁夏巡抚李虞夔等人也都家乡积极策动乡绅共

第二十章 北方大变(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