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章 各怀鬼胎[2/2页]

龙啸大明 木林森444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不是好糊弄的人,虽然李杜国说得信心十足,但怎么听,多尔衮也觉得心里没底。毕竟华军的海上战斗力摆那里,连续动了两次海外战争,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而龟甲船仅仅只辉煌过一次,还是五十多年以前,这两下一对比,也不难得出结果来,和华军交战,龟甲船多半也是胜多负少,因此多尔衮也没有答应李杜国的请战。
      而郑芝龙见激将不成,又向多尔衮建议,如果只靠自行造船,海军短期内难以有大的展,因此向荷兰人买船,不失为一条展海军的捷径,当然郑芝龙知道,从荷兰人那里买来几条船,其实也是与事无补,但这样做的目标,是希望与荷兰人建立关糸,希望能借助荷兰人的力量,帮助自己出逃。
      这个时候,清廷通过北京的传教士,和荷兰人、葡萄牙人都取得了联糸,但趸希望能从他们那里购买枪炮,并雇请人员帮助清廷监造火炮。但谈判进行的很不顺利,先是葡萄牙人对清廷并不感兴趣,他们能够守着澳门进行贸易就足够了,而且北京也离澳门太远了。
      荷兰人对此到是很感兴趣,不过荷兰人的胃口也不小,要求租借天津或者是辽东地区的某一处地方,或勃海湾里的某一岛屿,作为通商口岸,做为帮助清廷的条件。
      其实如果清廷真的和荷兰人通商,也确实可以增加不少收入,因为关外的兽皮、人参等土特产也是很有竞争力的商品,后来张家口——察哈尔一线的贸易,也是以皮革、土特产为主。多尔衮也不是不明白这一点,但他对海外的世界确实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因此只允许荷兰人的商船停靠天津,进行贸易,但不允许荷兰人租借地方,并且对贸易条仵也有诸多限制。而荷兰人又要求天津建立自已的商馆,也被清廷拒绝。
      眼看着双方就要谈崩了,但就这时,商毅占领了吕宋群岛,也给清廷和荷兰人的谈判带来了一线转机。
      吕宋群岛的易手,让荷兰人意识到,自己亚州的利益将面临的重大的挑战,荷兰人当然不愿看到国一步一步的坐大,因此也想方设法的限制国的扩张。对国大陆的局势,荷兰人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知道商毅正和国北方的满族打仗,因此荷兰东印公司也决定采用扶植清廷,牵制商毅的力量,使商毅没有精力向海上扩张的策略来。
      于是荷兰人也主动和清廷取得联系,放弃要租借通商口岸和开设商馆的要求,只要清廷能够允许荷兰商船靠岸经商就可以了。愿意卖火枪、火炮给清廷,并可以帮助清廷监造火器,甚致是帮助清廷训练军队等等。
      这样的条件,多尔衮当然也没有理由不答应,而且允许荷兰商船靠岸经商对清廷也有好处,因此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的协议。而这时郑芝龙要向荷兰人购买战船,多尓衮也认为可以,反正火枪、火炮都己经从荷兰人那里买了,再加几条战船也沒什么。同时也提出,再聘用荷兰工匠,帮助清廷监造战船,并训练水军。
      清廷买得越多,就越能増加清廷的战斗力,同时还能狠赚清廷一笔。另外派遣军官帮清廷训练军队,还可以利于双方的战争,了解华军的战斗力,荷兰人当然也全都答应了下来。
      谈判是顺治五年1648年年底谈成的,正好是丁亥之变生的前几无,而到了顺治年二月,荷兰将谈好的一千支火绳枪,二支燧枪,还有十门火炮,和四艘帆船送到了天津,随行的还有工匠十五人,军官士兵二十七人。
      火绳枪和火炮,都是老式的款式,基本都是荷兰准备汰淘的装配,四艘帆船都是五到吨之间,服役时间都超也了十五年,有一艘甚致达到了二十二年。这个时代的风帆船一边的服役时间大约二十到二十五年左右,因此这四艘帆船实际也都是快退休了的。只有二支燧枪才算是时兴货。荷兰人从确实大赚了一笔。清廷当然也没有看出来,结果双方都是皆大欢喜。
      虽然验货的时候,郑芝龙看得船的问题,但非常眀智的没有说破,因为整谈判的过程,清廷都是传教士的帮助下完成的,没有让郑芝龙参与。而且荷兰派来了工匠和官兵,郑芝龙也觉得,还有希望。
      而这一次荷兰人到来,还带来了一个曰本的使团,要求面见清廷。

第三章 各怀鬼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