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六十五章 一箭双雕(下)[2/2页]

混在明朝 红色四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如何能与我天朝物产之丰相比?与彼等互通贸易恐怕难有多大利益可言。况且眼下倭患虽然已大不如前猖獗依旧是未完全平息。为了保护海上贸易地安全。必须有一支强大地水师方可。而我朝现下一无舰船、二无水师将兵。急切间又如何能建成这样一支水师?现在国力刚刚有复苏之象。我大明应先将精力集中于陆上。待到彻底铲除建虏后患。全面收复辽东失地后再考虑开海禁之事不迟。此乃臣之一点愚见。还望皇上三思!”
      他们几位阁臣这几日里自是也早私下里通过了气。观点比较一致。都不赞同重开海禁。说到底最根本地原因就在于权力和利益地分配。现在文官集团地力量已可说是达到了史上最弱地程度。除了皇帝之外。还有两个“太上皇”骑在他们地头顶上。一旦重开海禁。那巨大地权力和利益必将又被两个“太上皇”瓜分。他们几位阁臣地地位将更加尴尬。这又如何能够忍受?
      因此他们几个早就下定决心要极力阻挠重开海禁一事,此刻见小皇帝势盛,钱龙锡似有招架不住之意,刘鸿训立刻挺身而出帮忙。
      王锐原本对这些阁臣是颇感到一丝歉意的,因为他们现在的尴尬地位多少跟自己也有关系。所以除了非常关键的事务之外,他一贯是从不干预政事,就是尽力想让阁臣们行使应有的权力。
      可眼下见这帮家伙为了争权夺利,竟完全不顾国家的利益,明明不懂开海禁和制海权的重要,却仍在那里强词夺理、胡说八道,禁不住心下怒气暗生。
      要知道打仗实际上打的乃是战争潜力,没有雄厚的财力为后盾,军队再厉害也不可能打赢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军队的动员能力不仅仅单纯是军事上的动员,军队远征的数量和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能动员多少人参军,而是后勤能否保障,这纯粹就是国家的全面动员能力了,尤其要有财政能力作为支撑。
      历史上的明朝末年,人口已经差不多两亿,但最大一次动员的兵力不过就是松山会战时的13万军队,这已经是穷尽国力。
      难道大明不希望用百万雄师以泰山压顶之势摧垮后金吗?只可惜明朝的财政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支撑更多的军队出征锦州。即使如此,松山大战的明军最终违背了统帅洪承畴步步为营的战略初衷,匆忙迫近锦州,结果被清军包围并切断了后勤补给线,全军崩溃覆灭,其原因也是由于后勤无法支撑,崇祯皇帝只好严令速战速决,最终导致了松山会战的惨败。
      历史浪漫主义者在评价军事史时看到的仅是长阪坡上的赵子龙,而现实主义者看到的往往是后勤,这句话说的当真是再正确不过了!
      一旦重开海禁,全面展开对海外的自由贸易。不出1的时间,大明的财政收入就能够增加1不止。而只要有了充足的资金,龙虎卫用火炮也能将建虏给轰平了,还需要费什么力气?
      如果仍像原来的历史那样,大明的财政仍靠农业的收入紧巴巴地“过日子”,那何时才能攒够轰平建虏的炮弹?有先进的火器而无用武之地,那才是莫大的悲哀!
      这些家伙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大计,只要自己尚在,就绝不容许这种事情再发生!
      手机问:电脑访问:

第三百六十五章 一箭双雕(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