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重镇之一。洪武五年山西行都指挥使司设在大同。永乐七年(140年)设镇守总兵官。为镇之最高指挥官。成化十年(1474年)设巡抚;正德八年(1513年)设总制。所辖13卫所。823堡寨。307座墩台。
为了使这京师的西北门户固若金汤。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时筑长城。嘉靖年间又先后三次修筑长城。万历年间再度两次修大同边墙。
而大同城则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时徐达依旧城重建。呈方形。周围13里。高4丈2尺。包砖。设四门。均有瓮城、吊桥、城壕。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四门均建城楼。四角有角楼。城正中有牌楼。不仅城防设计固若金汤。为我事重镇的典范。而且整体布局如“凤凰单展翅”。充分体现出了古代人的智慧和审美观。王锐就这样一边听着手下对大同府的介绍。一边进入了这古老的军事重镇。
一进城。就有早已等待许久的内卫来接应。首先将银车几经辗转。秘密送到了汇通银行在大同府的分号。然后才引领着王锐一行人来到了一处大宅院。
这里是大同府内卫给王锐安排的落脚之所。虽然说不上豪华气派。但也宽敞、幽静。王锐看后感到十分满意。当下命令将此的内卫与汇通银行的人召集来。准备详细的了解情况。
很快。大同府的内卫首领和汇通银行分号掌柜就领命赶到。将王锐所想知道的情报详细汇报了一遍。
原来乔、常、曹三家在京师的票号停止了恶意竞争。但在山西境内却是联合了其它各票号。对汇通银行的分号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排挤。若不是有朝廷的严令和内卫的暗中支持。各的方官府不敢不力挺的话。汇通分号在山西恐怕已很难支撑下去了。
至于在大明银元方面。仅以大同府的情况来看。巡按衙门已经发出了一纸强令。以朝廷推广纸币为由。强迫让所有的商号、店铺必须将银钱兑换成纸币。并且兑换的比率比汇通的“官价”还要略高一点。是为所谓的“银耗”。
这个“银耗”与原来的铸银损耗不同。只是官府巧立名目。想要从中大捞一笔罢了。
由于前期的巨额贷款和担心准备金不足的问题。汇通早已停止了大额的贷款与兑换。因此所有的商号、店铺的纸币兑换就由官府所指定的几家票号来执行。
不用说。这些票号自然都是三位藩王与乔、常、曹三家所控制。他们的手中现下有大量从汇通贷到的纸币。通过这种兑换。就完成了将纸币出手换成真金白银的第一步。
这看起来似乎是亏本的买卖(因为从汇通银行贷款。要付一定比率的利息。而只比观价略高来兑换纸币的话。自然要亏利息。)。但这只是在大明银元不贬值的条件下。
而当三位藩王与乔、常、曹三家将纸币出的差不多时。只需要想办法让大明银元贬值。然后再以少量真金白银回购还贷。自是能从中暴赚一笔巨额财富。所用的方法与索罗斯猎杀泰铢如出一辙。
山西的官府表面上是在执行朝廷推行纸币的政策。实际上却充当了三位藩王与乔、常、曹三家的帮凶。而且可以通过“银耗”的收取大赚一笔。可说的上是一举数的的妙策。
现下对方果然已经开始动手。不显山露水的逐渐将手中的纸币出货。并且官府还有一条规定。那就是对于老百姓消费来说。花的是金银铜钱。找零却只有大明银元。这样一来。就让纸币流入到了百姓手中。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大明银元被攻击。一夜之间贬值成废纸的事情。那整个山西的老百姓顷刻间就会全部破产。变成不名一文的穷光蛋。
如此一来。恐怕通山西都会乱了。到时候三位藩王只需奏上一本。说是王锐的纸币本位政策误国误民。只怕连皇帝也难以回护。即便王锐不受到重罚。也必然声望和圣眷大失。再不复像今日这般威风。
王锐听完了汇报的情况。略一思索已经想通了这些。忍不住惊出了一身冷汗。心说幸亏自己是亲自到了山西。并且来的十分及时。否则这一回是定要自穿越以来栽个最大跟头了。
不过即便是自己已经到了大同府。形势仍然是严峻之极。现下对方已然出招。而且是以推广纸币的名义暗藏杀机。自己又该如何化解?转危为安呢?(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九章 暗藏杀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