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五十七章 各逞机谋[2/2页]

混在明朝 红色四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些大佬们的军事水准,还真的没什么人敢当面提出质疑来。
      他的话音刚落,立时又引起了一片议论纷纷之声。有些人点头赞同,但也有不少人颇不以为然。认为趁胜对付建虏才是当务之急。
      王锐是因为前世时看过了不少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所以才定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
      虽然满清对明朝的威胁极大,但说到底大明覆没地最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根”先烂掉了。
      当年的蒙古铁骑论实力绝不会在八旗精兵之下,不是一样被明军赶回了漠北。并从此一蹶不振么?
      如果不是内里的腐朽不堪,八旗兵就算是再厉害,也绝不可能如此轻松地就入主了中原,轻松得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锐始终是认为只有先解决了内部的问题,才能转过头来专心对付建虏。
      否则地话就会像历史上那样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内乱不但会越来越严重,应付建虏的侵犯也是越来越捉襟见肘。以至于导致了最后的全面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有龙骧卫这么一支劲锐之师恐怕也难起到扭转乾坤地作用。
      只可惜朝廷的这些大佬们却没这般见识,在他们的眼里,内部爆发的那些流民起义根本不值一提。那只是些草寇而已,又能成多大的气候?
      在他们看来,建虏才是最大的威胁,而且仍在时刻窥伺着中原的领地,一日不能将其彻底驱逐出辽东。大明就一日得不到真正的安全。
      历史上他们正是在这种思想地指导下。始终没有想办法先全力解决一边的矛盾,然后再调过头来专心应付另一边的问题。而是选择了两头同时应付,结果最终被生生拖垮,这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恰恰是没被大佬们放在眼里的那些草寇与反贼。
      而王锐的思路则非常清楚,那就是趁着大甸子一战而震慑了建虏的有利机会,稳定住辽东的战局,暂时与敌形成均衡地对峙之势。
      这样一来,朝廷就能够腾出手来专心对付流寇和整饬吏治,待到内患已不足为害后,再调过头来解决辽东地问题。到那时候,他自然有绝对的把握再次大破八旗精兵,将那帮留辫子地家伙重新赶回到长白山的老林子里去!
      朱由校这一回是认真听了王锐的话,沉思了片刻后不禁深觉得有道理。
      他没有理会群臣的议论,而是径直朝王锐问道:“好吧,就算王卿说得有一定道理,但这又与卿当不当这辽东经略有何关系?”
      黄立极也在一旁紧跟着笑道:“皇上所言极是,如果真像侯爷所说的那样,那么辽东更需要一名将来坐镇,用以震慑贼虏,使其不敢再犯我境!而眼下的情形来看,又有何人能比侯爷更合适?若是有侯爷领辽东经略坐镇一方,想来贼虏必不敢再以正眼视我边境矣!”
      朱由校闻言不禁连连点头。大多数人也认为黄立极说得有道理。这些人的想法差不多都是一致的,他们不担心内部的流寇、反贼,却早被建虏打得怕了。
      无论王锐适才说的策略是对是错,只要他能坐镇辽东,想必就再也不用担心鞑子会打进来了。一想到这个,众人都巴不得王锐立刻就能接任辽东经略。
      王锐却不慌不忙地淡淡一笑道:“黄阁老谬赞了,在下实是愧不敢当!回皇上地话,凭心而论。臣也只是小有将才,绝难当帅才大用也!如若依照微臣适才所说的方略,辽东经略一职需用一经验、威望、统驭俱是上上之选之人方可。而臣年少识浅,经验、威望都不足以统驭大局。若窃居此位,反倒怕误了皇上的大事!倒不如用臣之所长,继续为皇上练出更多的精锐之师。只要有臣与龙骧卫在,贼虏一旦再敢犯我边境,臣随时恭候圣命出击。管叫他有来无回便是!不知皇上以为如何?”
      朱由校闻言不禁沉思起来,他已经被王锐的话所打动,心想王卿所说的方略倒也十分有理,若真的能暂且稳住辽东的局面,然后解决了流寇、反贼地祸患。并再多练出几支像龙骧卫这样的精锐之师,建虏还有何可惧?
      若是这样的话,让王卿再去坐镇辽东就的确有些可惜了,当然是令其再为朕多练出几支像龙骧卫这样的精锐之师的好!
      想到这里。他点了点头笑道:“王卿所言有理,但不知若是依照你适才所说的方略,辽东经略用谁为好?”
      王锐闻言心中暗喜,心知小皇帝已经被自己的话所说动,当下躬身一揖道:“回皇上地话,臣保举一人,定能胜任无疑,却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由校微微一笑说道:“王卿但说无妨。朕绝不会怪罪便是!”
      王锐抬起头来,不慌不忙地说道:“臣保举孙承宗孙公,料来除了孙公以外,再无人能比其更适合接替辽东经略一职!”
      他的话音刚落,大殿之上忍不住又是一片哗然之声。
      这里的人大多数都知道当初孙承宗因柳河之败被罢官,背后的操纵者就是魏九千岁。眼下王锐竟当着他老人家的面妄图替孙承宗翻案,不知魏公会做何反应呢?不少人一边想着,一边已将目光悄悄望向了老魏。
      老魏地眉头果然是稍微皱了一皱。但是他不可能亲自去开口反对。只好悄悄用目光朝顾秉谦等人示意。
      顾秉谦当然明白主子的心意,于是立刻出班奏道:“启禀皇上。孙承宗当初是因为败于贼虏之手,这才遭弹劾罢官。而今威武侯却是大破贼虏,立下了不世之功。当此情形,辽东经略之职若是不用威武侯,反而却要重新启用孙承宗,又如何能令人心服?亦恐失百姓所望!臣以为不妥,还望皇上三思!”
      黄立极也在一旁紧跟着帮腔道:“顾公所言极是!臣以为这辽东经略之职仍由威武侯担当为好,关宁军原本就是我大明之军的精锐,若威武侯能将其练成与龙骧卫一样的无敌之师,岂不是一举两得之美事?不知皇上以为然否?”
      他这番话也是直接针对着王锐地理由而来,你不是说要练军吗?好,那担任了辽东经略一职一样能练,而且练的是大明军中最精锐的关宁军,这下看你还有何理由可推脱!
      说来也好笑,堂堂的辽东经略乃是大明最重要的显官要位之一,历来多由名臣所担当。可眼下这个官却好象一文不值一样,被人推来让去。若是看不出其中窍要之人,非被搞迷糊了不可。
      朱由校听罢顾秉谦与黄立极的话后又有些犹豫起来,心说王卿若真能将关宁军练成与龙骧卫一样,那倒真是美事一桩。孙承宗虽说也足堪担当辽东经略一职,但其毕竟已是过气之人,又怎能比得上王卿?
      他这么一边想着,一边用探询的目光望向王锐,显然是想看看他究竟怎么说。

第一百五十七章 各逞机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