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2章 各方势力[2/2页]

夺清 Robin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r/>      拿着情报人员在渔船上临时匆匆描绘图纸和简单概述,王岳亭、海军参谋王杰民对照以前的情报资料,发现日本舰队多出的五艘都是最近才出现的。
      紧急召集各舰的舰长、大副、参谋等人员分析,情况很快就明了了一个大概:几个雇佣的智利军官很确定地说这五艘中有一艘就是智利的“平度号”巡洋舰,还有二艘很可能来自南美的巴西,但因为图纸画的太简单,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
      舰队司令林启龙笑道:“如果情报人员配备一架照相机就好了。”
      海南号舰长霍斯特说道:“那要配多少照相机?有这些照相机还不如多买一艘大军舰。”
      王岳亭说道:“有些渔船上有,但要碰到他们能够使用,只能靠各自的运气。”
      薛兴华此时却在后悔中,因为当时曹廉正提出智利平度号巡洋舰因为使用年代太久建议不予购买,自己也就同意了。如果知道这艘军舰被日本人买走了,还不如当时花点钱自己买下来,就是放在家里不用也好啊。
      看到日本人一下子增加了五艘军舰,薛兴华知道北洋水师赢得海战的机会又小了许多。
      从另一个方面看,日本人如此不惜血本大肆扩充军舰,说明他们已经知道了北洋水师战斗力提高,凭历史上那支联合舰队不足以打败敌人。
      薛兴华暗暗苦笑:“这就是蝴蝶效应吧?只是当日本人知道还有一支兴华军舰队后,他们会有什么表示?”
      从小日本增加军舰数量、舰队不断在黄海寻找北洋水师的行动看,小日本并没有因为在平壤吃了亏而熄灭贪心之火,他们继续按照他们的军事计划在进行这次战争。
      下午,一名通信兵满身灰尘地跑进了朴家湾基地。彭二叔听了那人的话之后马上走进议事厅,对看着海图的薛兴华道:“少爷,直隶衙门派官员过来了。同来的还有一批外国记者。马团长问你见不见?”
      “那些人现在在哪里?”薛兴华转身问道。
      “都阻在西城门外,还没有让他们进城。”
      “那个官员是谁?”
      “是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
      “他?”
      彭二叔没有回答。
      薛兴华吩咐道:“告诉马团长,所有记者不许进城,兴华军暂不接受任何采访。马团长代替我接待一下张佩纶,就说我已经到高原镇去了,这二天不能回来。另外,让马奎提醒姓张的,就说日本联合舰队现在正在寻找北洋水师主力决战,日本舰队新增了五条军舰。”
      彭二叔刚准备走,薛兴华又说道:“只要不对我兴华军有实质性损害,如果他提出什么要求,可以答应他。但必须申明只是暂时答应,最终结果还得等我从外地回来后再定。同时,让马奎主动提出双方建立一条联络通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情报交流。”
      第二天(9月19日)中午,马奎派人到朴家湾告诉薛兴华说张佩纶已经离开,对方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兴华军暂时不要在报纸上详细披露兴华军歼灭日军一万七千人并从日军包围中夺取平壤的过程,以免造成群情汹涌。北洋军现在承受不了过大的舆论压力,国内局势混乱只会让日本人得利。
      此外,张佩纶告诉马奎说:李鸿章正在北京,他将在慈禧太后、光绪和其他大臣面前为海外华人争名份,为兴华军争取应该有的赏赐。
      对于宣传的事,马奎答复为如果清军在往后的战斗中能坚决抵抗日军,兴华军可以不向外界宣传歼灭一万七千日军和夺取平壤的事。对于李鸿章在京为海外华人争名份为兴华军争赏赐的活动表示感谢。
      张佩纶得到马奎这种模糊答复不是很满意,但也没有过于坚持。而当马奎提议建立兴华军和北洋军的联络通道时,张佩纶却没有立即答应,但也没有否决,只说等回去向李鸿章汇报之后再定。
      薛兴华对李鸿章知道自己是《风雨报》的后台没有什么惊讶,他认可了马奎的答复。
      张佩纶离开后不久,马奎又派人送信说一个叫柏卓安的英国来前来求见薛兴华。
      薛兴华听了之后,对身边的人笑道:“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啊。这个英国佬来干什么?张思卿,你有这个人的资料没有?”
      情报参谋张思卿从旁边房间里走过来,说道:“柏卓安是朝鲜税务司总办,主管整个朝鲜进出口税务的。”
      “哦,这家伙是代表英国,朝鲜还是日本的?你说我要不要见他?”薛兴华问道。
      “不知道。”张思卿摇了摇头。
      薛兴华心里很是哀叹自己手下战略层面的人才太缺少,只有那个办报纸的廖卫先还有点这方面的才能,可是报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阵地,暂时离不开他。
      他想了想,对门外待命的通信员道:“你回去告诉马团长,我晚上过去见那个英国佬。叫马团长留住他,不要让他到处乱走乱看。”
      晚上,薛兴华在海军司令部这里吃完了晚饭,然后骑马前往平壤。到达马奎指挥部的时候,那个柏卓安刚刚皱着眉头啃完馒头。
      他见了年轻的薛兴华后并没有一般人所表现出的惊讶,很自然地与薛兴华握了手,用生硬的英语说道:“师长阁下,本人受命而来,希望跟阁下进行坦诚友好的交谈。听说阁下的英语很好,我们能不能私下商讨。”
      薛兴华用英语回答道:“可以。只是希望阁下真的够坦诚。”
      柏卓安说道:“这个是肯定的。本人这次来有三项使命:第一,我大英帝国政府想了解贵军在朝鲜的战略意图,想了解贵军与我大英帝国有无利益冲突。第二,本人想从阁下这里证实我们‘伦敦号货轮不是由贵军劫持。第三,本人临时充当贵军和日本国政府的调停人,向阁下转达日本政府的意见。请问阁下对本人这三个使命有问题要问没有?”
      说着,他拿出了一份英国驻大清国公使欧格讷签署的授权书。
      薛兴华接过授权书扫了一眼,然后说道:“对于阁下的第一个使命,本人想问的是贵国在远东的利益是什么?我们现在是在大清的属国领土上维护大清和朝鲜的利益,抵抗小日本的侵略,怎么可能妨碍贵国的利益?”
      柏卓安说道:“我们大英帝国的利益就是保持远东地区长期的和平稳定。朝鲜作为一个国家,应该有它的国家主权。我们默认朝鲜为大清的属国,但不意味着我们不赞成朝鲜独立。”
      “朝鲜的独立与否,是由大清和朝鲜自己来决定的。不是小日本,也不是英国来决定的。而且大清和朝鲜的关系是历史长期形成的,各国有各国的特色,就如你们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中国人喝茶一样,无须遵照你们心目中的标准来。而且,现在你和我来谈朝鲜的前途与归宿问题,实在是有点滑稽,我还不够资格。”
      “可是,贵军的出现,极大地妨碍了朝鲜的独立。”
      “不对!是小日本的侵略打破了和平。本来你担心的问题很容易解决,那就是朝鲜作为一个属国迟早会归入中国,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存在。”
      “不!文明国家是不容许一个主权国家吞并另一个主权国家的。”

第212章 各方势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