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是等待援军,这可急煞了吐蕃大论倚祥叶乐。如今情势再明显不过,想要击退唐军便首先要杀败眼前城下之敌,但眼看敌人有恃无恐,居然敢在吐蕃心腹之地安之若素,这却着实让一众将领摸不着头脑。
当然也有人曾经提出,这唐军或许只是用了疑兵之计,毕竟要以大军千里突进,行至吐蕃腹地,绝非易事。但其他人或许尚不知晓,而倚祥叶乐却很清楚,唐军无论从兵力还是计谋都有难以想象的地方,因为他刚接获马重英部所报,称他们在澜沧江渡口遭遇唐军伏兵,损失大半。如此一来,使得这位吐蕃大论愈加谨慎小心,要知以吐蕃现今形势,当真危急万分。有鉴于此,他便做出了一个今后将永生难忘,追悔莫及的决定:派人迎接赞普回城。
当然身为吐蕃国大论,执掌军政大权数十年,此人心思已经机敏缜密非常。他之所以做出这般看似危险的决定,却是因为几日前,派往西域拦截唐人的吐蕃大军失去音信,连日来,竟无一人回城禀报,这使得他担心不已。如果唐军在高仙芝带领下,再用潜行迂回的战术,在冰川雪原之地,巡哨无法周全之下,极有可能入寇吐蕃境内而非只是像寻常一般兵进大勃律。
眼下吐蕃赞普所在的叶如,已经被抽调出数万兵马,正日夜兼程赶来救援国都。所以一来为了防止唐人高仙芝部偷越吐蕃防线,趁西海围附近叶如各千户所兵力空虚之际,直入此地;二来,也为让赞普离开那看似安全实则危险无比的境地,倚祥叶乐这般考虑再三,之后便以宫城禁卫统领达瓦为将,领着三百人马偷偷从西边角门出发,去向纳木错湖畔的赞普行宫,迎其返回国都。
这样一来,便可以放心调集兵马围剿来犯唐军,否则单只为这赞普的安危便够他烦恼不已了。而且,旁人不知,他此举实是另有一番含义。原来另一大论措旺恐自唐军围城之后,便多有反常举动。所以一旦赞普回城,他也可借此安定人心,打压此人及其亲信爪牙。
不过,饶是他这般千算万算,始终不曾料到那城外唐军只是虚张声势罢了,实际这几里连营俱是空营,不备一兵一卒。起初,黑齿岩刚尚留下百人,不断进出营中,造出声势,只是两日一过,连这些人也悄悄撤走,唐军大营陷入一片空寂之中。
而倚祥叶乐及一众吐蕃将领却是在五日之后,方才发现这一怪象。因为几日之前,尚有唐军巡哨出动,但连日来已经许久未见动静。其实吐蕃众将之中,也有智谋高深之人,但碰上倚祥叶乐一心要以逸待劳,凭借堂堂之阵破敌于城下。是以,之前有请战之人都被他或敷衍或训斥,给压了下去。直到他自己都起了疑心,这才遣五百骑兵挑战阵前。在一番怒骂无人理睬之后,早已按耐不住的吐蕃将领一声令下,众兵策马而进,绕了一圈,却发现这不过是一处空营而已。
时已至此,倚祥叶乐方才心头大惊,他既得知唐军如此,脑中千回百转,不过一日之间,便知情势不妙。只是此刻距离达瓦出城而去,已经过了整整三天,便是那自叶如而出的援兵,恐怕也将抵达逻些城下。他虽然内心震恐之至,但毕竟久经风浪,就在吐蕃众将惶惑不安之际,颁下令去,只为安抚众人,并伺机救援西海围。
却说那黑齿岩刚也是侥幸,他本来率军在逻些城下,牵制吐蕃一方已达三日之久,完成了瑞王临行嘱托的重任。只是因所派信使尚未返回,他既然不得军令,又恐怕时日一久被敌人瞧出破绽,便干脆率军离去。
其实他这时本意只是四处寻机打对方来援之兵一个埋伏,用以震慑人心,使其更难判断唐军虚实。但阴差阳错之下,竟给他带兵撞上了正赶赴西海围的达瓦一军。双方激战之下,唐军大获全胜,而黑齿岩刚因觉事情蹊跷,故而派人往返巡视,截杀吐蕃残兵。同时立刻审问敌人俘虏,虽然达瓦及身边将校亲兵口硬不说,但唐军终究还是在一名普通士兵嘴中得知了事情详略。
于是黑齿岩刚当机立断,一连派出十人,命其换马不换人,兼程赶往瑞王大营,上报此等重大军情。而他自己则不敢耽搁,迅速进兵西海围,之后不久便与瑞王取得联络,这才出现先前一幕。
眼下,黑齿岩刚正端坐中军,眉头紧皱,只为想出破敌妙策,却忽然听到帐外人声喧哗,却见一名亲兵匆忙而入,躬身道:“禀报将军,瑞王殿下已至军中!”
第九十一章 威震高原(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