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薛家。”
薛长青点了点头,并无丝毫惊喜,也并无丝毫顺势感恩之意,只是淡淡回了一句,“遵旨。”
陈玄礼转身离去,禁军全部撤出了薛府,街上又恢复了平静。
千钧一发的形势终于在李隆基的皇命中消解。
而李隆基的这道皇命便是刘羡之的智计。
刘羡之能够在最短的事件看出事件的关键,并且让那个最关键的人做出最关键的决定。
虽然只是一个时辰,但是薛府却在悬崖边上走了一个来回。
李隆基将吉温训斥了一顿,吉温狡黠,以为民借粮为借口,称自己是为了百姓,用道义伪装自己真实的意图,并不后悔自己的所为,最终李隆基说出二十万石粮食是自己让薛长青存放的,吉温便噤口,心中惶然,求李隆基治其鲁莽之罪。
李隆基骂其鲁莽,贬官一级,罚俸一年,将其斥退。
吉温执行计划失败,李林甫依然隐藏在暗中,只是他分析了这次失败的原因,没有想到薛长青与皇帝李隆基还存在这种关系,只不过李林甫一心想要陷害薛长青,便没有想到这一层。
崔梦庭收到了飞鸽传书,向书房中正在等待消息的刘羡之禀告此事的结果。
刘羡之听闻之后,神情微微舒缓了一下,开口道:“有了陛下的旨意,从此红妆想要对付薛家,定会忌惮一些。看来,这场角力越来越激烈了。”
薛嫆是第三阁阁主,刘羡之知道李隆基正是因为信任薛长青才让其将二十万石粮食放在薛府,作为军粮,以应对边庭的粮草短缺。
薛嫆作为扶龙山庄第三阁的阁主,分管长安附近的七个堂,并且执掌扶龙山庄的财政,除了二十万石不能动用的军粮,薛家的名下还有一个粮行,此粮行囤积了一些粮食,为的是不时之需,如今长安的粮食短缺,刘羡之便和李亨商议,将薛家的这些粮食投放粮市,使得粮市粮价回落,然后在潼关统一收粮,朝廷便可以较低的成本在短时间内收到尽可能多的粮草。
因为有限粮令,豪门官宦不能无限制的购买粮食,因此扶龙山庄的粮食投放粮市之后,粮食的价格开始大幅下降,由原来的三倍降至不到两倍,朝臣们也纷纷注意到了此项卓有成效的举措。
与此同时房琯安排东宫的人在潼关收粮,潼关关内的一片空地上用草席和木架支起了三个巨大的库房,旁边放着八台秤,桌子上放着各种账册和算盘,由于在潼关就可以按照长安的粮价当场收粮,粮商门纷纷排队缴粮,一天的时间就收了将近五万石粮食。
房琯用了三天天的时间收集粮食十六万石,房琯令人运往各县赈济百姓,各县的百姓看到朝廷赈济的粮食,欢呼雀跃,人人都在歌颂太子功德。
房琯今日在东宫拜见李亨,“殿下,刘大人此计果然妙绝,漕运还有十日才能修好,这些粮食解了燃眉之急。”
李亨显得很冷静,因为刘羡之早就和李亨商议过,通过陆路运输和粮草换价法是不能从根本解决粮草短缺的问题的,还是要尽快地疏通漕运。
“刘大人帮助了我们许多,加快督促,日夜修补,让漕运早日疏通。”
“是,殿下。”
“这几日我看到百姓如此忍饥挨饿,也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房大人,最近这几日辛苦了。”
房琯眼神中露出一丝感激之色,“殿下以百姓为先,心中想的是百姓,殿下所做的事情天下人一定能够看到,陛下也一定能看到,殿下乃是仁德之君,有像刘大人张大人这样的良臣辅佐,只要君臣同心,定能解此困局。”房琯行了一礼,“房琯早已经打定主意,愿此生追随殿下。”
李亨看着房琯,露出感激之色,也向房琯回了一礼。
两人相惜,君臣互礼,相互信任。
第七十六章 千钧一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