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七章 窦后临朝(上)[2/2页]

转世汉王 宜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何这么做,难道说未央宫卫尉李广参与了叛乱?
      若想不坐困围城,任人宰割,只有趁此时北军还未完全合围长乐宫之际,派人急速出宫,前往城内调兵。
      既然未央宫卫举动有异常,窦太后自然也不能以虎符去调来这支离长乐最近的军队,况且窦太后此时仍然认为未央宫也被围了,也危在旦夕。
      除此之外,城内最近的兵马,有北军,十二城门卫,以及各个衙署的兵丁,以及所有官宦府中的家丁。
      北军正是围困长乐之军,窦太后此时更是怀疑宁成谋反,哪里还会去调北军,给宁成一个更好的借口逼宫。
      因此只有十二城门卫,衙署兵丁,还有家丁可调,也能在最短时间之内赶到,其余城外的兵马都是远水不救近火。
      在宫外,窦太后最能信任,本身也能胜任救驾任务的,便只有窦婴一人。窦婴无论怎么反对立梁王为太子,他对窦太后,都是忠诚的,这点窦太后也清楚,只不过这些年窦太后总给他脸色看而已。且窦婴做过大将军,统领过数十万大军镇守荥阳,对抗攻势凌厉的七国叛军,因此由他来带兵自是最为合适不过。
      因此,窦太后最先想到的就是派人去通知窦婴,凭借窦婴大将军的能力,调遣城内兵马回护长乐宫。
      然而派谁去通知窦婴,却无疑又是个问题。
      窦太后正急切间,刘平道:“臣愿效命太皇太后驾前。”窦太后闻言望向刘平。她因为梁王一事对刘平有好感,但是这并不足以让窦太后信任刘平。
      窦太后轻易不会信任他人,这也与她多年身处宫闱有关,若非有这份提防心,她也恐怕活不到今天。
      但是,窦太后转念一想,这宫内,除了程不识,她还能相信谁?普通的兵士内侍,她几乎连名字都还不知道。难道要她派宫女去通知窦婴?
      况且,去通知窦婴之人,身份必须要够,不然,只怕窦婴也要生疑。东宫怎么会派一个马夫或者士卒来通报一个大将军调兵杀赴长乐?
      当下,窦太后也只有拿出政治家的气魄来,此处的局势已经不能再糟,况且她毕竟也对刘平有些好感。关键是,她此时还认为此次叛乱是有人造反,根本不知道是未央在背后主使。因此她也不相信,身为皇族,父亲又还在未央宫内待着的刘平会是参与叛乱之人。
      况且,刘平久居长沙国,来长安也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串通谋反?宁成恐怕连刘平是谁也还不知道。
      退一万步讲,即便刘平是叛乱之人,那他跑来长乐干什么?难道算准了窦太后要派他去通报窦婴?即便窦太后派他去通报窦婴了,他又能干什么?凭借手中的一支飞骑与整个大将军府对抗?
      窦太后脑中,电光火石走了这么一圈,当下也不再迟疑,下令刘平率领数百勇猛兵士,由长乐宫的隐蔽处出宫,急赴窦婴府邸。另外交给刘平东宫印玺和诏书一份,禁制北军异动。不过窦太后仍是留了一手,她并未交出虎符,这样即便刘平参与叛乱,也不会有大碍。
      她自然还是一切寄希望于窦婴。
      刘平依令由兵士护卫着,由北军合围的缺口杀出长乐宫,一路飞奔大将军府而去。
      刘平奔到窦婴府邸,事况紧急,二人当下议定,先去调城门卫。城门卫人数众多,军力充足,其余都是些散兵游勇,不能立时安定住局势。而十二城门,以东南的霸城门、复盎门离长乐宫与窦婴府邸最近。而最后选定霸城门为突破口,就是因为王烈乃是窦婴旧部一项。
      窦婴决定,若是王烈爽快交出兵权,自然一切都好说,若是王烈稍有犹豫,左右便听他号令,立即格杀。那道上谕自然就是假的,事急从权,也顾不了那么多规矩了。
      不久,皇帝调来软禁窦婴的军队已经杀到了府门外。还好窦婴已有所安排,当下连忙和刘平率着剩下的卫士从后门仓皇而出。
      这之后就是长乐之围当夜的景况。可以说,刘平是夜乃是不自觉地站到了与刘彻对立一面,毕竟,他也不知道此事是刘彻,田?,田胜所为。他刚开始的想法和窦太后几乎也差不多,认为有人叛乱。
      不过,刘平这一次无心的选边站,却可以说是完全正确。
      如果没有他帮助窦太后平乱,田?恐怕就要逼宫成功。到时候,田?第一个要清算的恐怕就是去东宫告他状的那三个藩王。没有那三藩告状,田?怎么会被窦太后下旨处分,如果没有被处分,他又何必狗急跳墙?
      到那时,田?挟逼宫成功的威势,统领北军南军,辖制三公九卿,皇帝太后为他撑腰,三王定然不会有好下场。当年吕太后能够逼杀三个赵王,王太后也未必不能逼杀长沙,江都,胶东三王。
      冥冥之中,自有天佑,刘平事后不禁又有些感激那个老鬼判官。

第二十七章 窦后临朝(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