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937 喜事近[1/2页]

喜上眉头 非10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大国师入宫动用邪术刺杀皇上,当场被禁军诛杀的消息,风一般在民间传开了,引起了一番大震动。
      在百姓们的震惊还未来得及消退之时,大永昌寺内的僧人已经招认了继晓诸多罪行。
      那些僧人,其中有中蛊之人,已由田氏暗中替他们解了蛊,再以各自罪责轻重论处。
      也因此,他们几乎知无不言。
      包括近些时日以邪术控制百姓,致使百姓发狂胡言自尽,与护城河河水变红等事的内情——
      甚至还有继晓以活人性命练邪功的事情——经衙门初步对照,那些枉死之人的身份,与城中及附近县镇上这些年来失踪之人,有些已经对上了号。
      如此之下,有些苦主过分悲痛愤怒,寻不到已经身死的继晓,便跑去了大永昌寺大闹。
      苦主们如此遭遇,为免再引起民愤,官差们也只能尽量多劝一劝,而不敢强行将人驱逐。
      然而这带来的却是越来越多或明或暗受过继晓迫害之人或其家眷、乃至单纯只是被蒙蔽欺骗了感情的寻常百姓,都去往了大永昌寺聚众闹事发泄。大骂“妖僧邪术”、“此庙害人不浅”,致使许多原本无辜的僧人也受到了牵连。
      最终朝廷选择闭了大永昌寺的门,不再受香火。
      由程然负责对苦主的抚慰补偿,也很快都落实了下去。
      养心殿内,尚在养病的昭丰帝听得陆塬禀来的各处消息与百姓议论,不禁沉默良久。
      百姓们骂得皆是蛊惑世人的妖僧,可他这个皇帝呢?
      他也被蒙蔽了。
      可与其说是被继晓蒙蔽,倒不如说是被自己那渴求长生成仙的念头蒙蔽了双眼。
      这几日来,他服着太子送来的解药,偶尔同无名大师探讨佛理,头脑随之清明之余,也渐渐想了许多以往不曾细想过、或是说下意识逃避的那些问题。
      如此过了十余日,谢迁回京了。
      一同被押回京中的,还有云氏商号的大东家云渠等人。
      很快,云氏与继晓勾结、密谋造反的消息震惊了大靖上下。
      继晓已经伏法,云氏商号账目造假私造兵器的实证也已被谢迁掌握。
      而被押解进京的路上,与谢迁聊得极投机的云渠眼见没了活路可走,倒也痛快,将一切罪责皆招认了。
      理所当然地,也供出了古朗之。
      云渠此人工于心计,这些年来与古朗之来往,手中握有不少密信与铁证。
      昭丰帝下了旨,着锦衣卫立即将古朗之缉拿入京。
      然湖广之地的锦衣卫接到圣谕赶至古府之前,古朗之却先一步服毒自尽了。
      只留下了一众家眷哭啼辩驳声称毫不知情。
      扎根湘西之地多年的古家,一夕之间轰然倒塌。
      继晓的案子,可谓牵扯庞大,许多罪行与相关官员势力等,皆需要一一深挖细审。
      昭丰帝借着养病为由,干脆彻底甩了手,将一切事情扔给了太子。
      可他病养好了之后,却也没闲着。
      头一日下了床走动,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去了丹房中。
      这些时日皇上没吃过丹药,丹炉便也没开过,先前继晓送入宫中的两名炼丹童子已经不见了,此时只有鹤龄延龄两个呆在丹房内闲得捧着话本子看——
      张鹤龄看得那本是苦情戏,昭丰帝进来时他正抹着眼泪。
      见得陛下过来,二人连忙收了话本子行礼。
      “拿锤来——”
      昭丰帝向身边太监吩咐道。
      张鹤龄二人身形一僵。
      只是看个话本子而已……
      在兄弟二人的紧张不安下,太监取来了一把小铁锤。
      “嘭!”
      锤子砸在那只足有一人高的炼丹炉上,因是使足了力气,当即砸出了一个凹坑来。
      察觉到众人吃惊的眼神,昭丰帝脸颊微抽了抽——别说,还挺结实。
      他将锤子一扔,干脆吩咐下去:“替朕将这炉子给砸了!”
      他既是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便不能再错下去了!
      看着皇帝陛下幡然醒悟一般离去的背影,张鹤龄与张延龄震惊地互看了一眼,藏在手里的瓜子儿都掉了。
      他们……是不是很快就能回家了?
      昭丰帝砸炼丹炉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朝野。
      大臣们还来不及感到欣慰时,时隔不过一日,便又听得了一个消息——
      皇上又命工匠铸了新的炼丹炉!
      比原来那个还大!
      且听说这位陛下砸了炼丹炉的当晚,直是一夜未眠,下半夜净跪在老君像前认错悔过了,说是一时迷了心窍,眼下已经真正大彻大悟了……
      好歹也多坚持几日?
      这么反复无常真的显得很没有骨气啊陛下!
      ——大臣们心情复杂。
      寿康宫内,太后却是尤为平静。
      自打从听说皇帝砸炉子起,她就已经预料到后面的事情了——呵呵,若真能不炼丹不修道,那可就不是她儿子了。
      但从此事来看,至少皇帝是当真有了悔悟之心了。日后行事,想必也会多一份思虑在。
      老太后有些欣慰地想着。
      然而次日的一件事,却让这份刚攒起的好感荡然无存。
      “你现在要禅位?!”
      寿康宫里,太后听出昭丰帝的来意,握着茶盏的手顿时一紧。
      昭丰帝点头。
      怎么觉得……母后好像突然心情很差的样子?
      “哀家不同意!”太后“嘭”地一声将茶盏搁下,力气之大,茶水都迸溅出来几滴。
      昭丰帝愕然张了张嘴巴。
      “太子尚未娶亲,且不说哀家不会同意,便是那些大臣们也断不可能点头!”
      “可……他们都已经同意了。”昭丰帝忙道:“今早朕召见了十来位大臣,他们言下之意,对此事都无意见!”
      听他说自觉身体不行了,这些老家伙难得体贴了一回,虽有些惋惜犹豫,但也都表达出了龙体要紧,要他安心退位养病的意思。
      太后听得一噎,而后脸色瞬间更为难看。
      这些老东西,向来不是规矩最多的吗?
      往前数,就有皇帝想要禅位,大臣以太子没有子嗣为由不让登基的先例——眼下她孙子连媳妇都没娶呢,这起子人竟也能让步?
      再看向面前的儿子,老太后哪里还有什么不懂的……
      “母后,这是好事啊……”昭丰帝不解地劝道:“太子今年已经十七了,这些年来处理起政事又已极有经验,此时登基有何不妥?”
      “你也知道太子已经十七了!”
      被踩到了最痛处的老太后恨声道:“你此时要禅位,必要准备禅位登基大典,前前后后,礼部少说也要忙上四五个月之久!而新皇登基,必然又有数不清的章程要一步步往下走——这般耽搁,既安何年何月才能娶上媳妇?”
      要知道,她比起老姐妹们,已经落下一大截了!
      再这么折腾下去,她究竟还能不能抱得上重孙子了?
      昭丰帝听得惊诧又恍然。
      合着母后在意的竟是这个?
      “横竖如今政事也是太子在打理,你再忍上一年,又有什么紧要?”老太后转而耐着性子劝起儿子:“全当是为了哀家——”
      昭丰帝闻言,叹了口气,面上流露出淡淡地痛苦之色。
      “母后当知儿子求道心切……”
      老太后气得想要一耳光甩过去,然而却慈爱地笑了笑,拍了拍老儿子的手,道:“哀家知道……只要你以后修的是正道,哀家也会赞成你的。”
      这里的赞成,自然不能是口头上的赞同。
      昭丰帝的痛苦之色这才减轻些许。
      “那……朕便听母后的。”
      咳,毕竟多座金山多条路嘛。
      接下来的日子里,先前被召去议事的那些大臣们背地里不禁失望地犯起了嘀咕。
      怎么没动静了呢?
      难道是他们的态度表现的不够明确吗?
      ……
      这一日,小时雍坊里有一件喜事。
      谢迁登了定国公府的门下了聘。
      前院里一派热闹景象,徐婉兮呆在自己院中,一颗心七上八下地跳着。
      这人才回京不过短短半月而已,且成天忙得昏天暗地……然而刚回京的第三日,就提了亲,这才刚交换了生辰八字,他便把聘礼抬来了!
      下聘便为过大礼,接着岂不就是请婚期了?
      虽说他们定国公府这样的人家嫁女儿,断不可能匆匆忙忙,但准备起来,至多也就数月便足够了,往慢了说——撑死了半年吧?
      再有半年她就要嫁给谢世叔了?
      徐婉兮怎么想都觉得太快了些,又因那人从始至终不曾与她仔细商量,她思来想去,走不安坐不宁。
      干脆就使了莲姑去给前院的谢迁传话。
  

937 喜事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