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40章 宣室问对(十六)[1/2页]

汉大也 陈明道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可惜此人为勋贵。”杨玉故意摇头,接着问道:“可还有他人?”
      刘启这次犹豫了很久,有些不情愿道:“先帝曾提过张释之,称其守法不阿(阿谀)意。”
      又吞吞吐吐道:“还有卫?,先帝认为其长者,嘱咐朕厚待之。”
      说完刘启便脸带沉色,看得出来有些郁闷,毕竟这些都是他憎恶之人。若不是中方先生问,他万不想提及。
      “可还有?”杨玉再问。
      刘启摇头,不记得文帝还曾格外关注过其他人。
      “回陛下,还有一人,名李广,文帝曾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周仁回禀道。
      “哦?”听闻有万户侯之材,刘启眼前一亮,忙问:“其乃何人?现在何处?”
      “回陛下,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其精通骑射,斩杀匈奴甚众,被文帝升为中郎,如今任陇西都尉。”
      “陇西?”刘启不禁皱眉,有些远了,就算即刻启程赶到长安也要些时日。
      杨玉面上不显露一分,心里都快笑开花了,这些都是他心里所想之人。如此一来,省的他多费口舌了。
      杨玉“感叹”道:“张释之,卫?,臣知此二人,素有贤名,皆忠贞之士也。唯独不知其尚在人世否?”
      “在”刘启捏着鼻子道,都是他亲手赶出长安的,他如何会不知道。两人都是两千石的秩位,要是卒了,地方是要上报朝廷的。
      “此二人现居何处?”杨玉明知故问。
      “......”刘启闷声不回答。
      晁错看了下他,代为答道:“张释之现任淮南王相,卫?为河间王太傅。”
      杨玉表情严肃,沉声道:“张释之,卫?,李广,请陛下速招此三人。”
      “......”刘启不吭声。
      杨玉对此心知肚明,知道对方为何如此。
      张释之,卫?,一个弹劾过刘启,一个刘启请喝酒不去,然后全都得罪了他,被他记在了小本本上。
      后来刘启一继位,立马全都给踢出长安了。
      这都已经是刘启当太子时候的事了,过了这么多年,没想到他还记在心里。杨玉无语,这皇帝实在小心眼。
      “可”好半天后,刘启才吐出一字,堪称惜字如金。
      杨玉松口气,虽然小心眼,但还是知道轻重的。
      “只是召回此二人,该如何安排?”刘启问道,显然杨玉的回答若不能让他信服,此事多半泡汤。
      杨玉沉吟片刻,缓缓道:“张释之任廷尉,卫?为中尉。”
      以一白身一言决两位九卿之职,若有外人知道此事,必惊骇欲绝。单凭此一点,杨玉这个庶民就可让权贵生畏。
      但很显然刘启三人都忽视了这一点,或者说杨玉的才能已然盖过一切,于此相比,庶民如何,白身又如何?
      才倾帝王,力折公卿者,杨玉是也。
      刘启皱眉,晁错目光投来,周仁表情微动。
      三人没说话,都等着杨玉解释,为何要如此安排。
      杨玉知道自己要找个说服刘启的理由,毕竟其极度反感张释之卫?两人,尤其是张释之。
      话说汉家皇帝好像都有点记仇的小毛病,汉高祖刘邦恨雍齿恨的牙根直痒痒,更因为自己微末时大嫂不待见他,迟迟不封赏大嫂一家,后来不得不封,就封了侄子一个刮?侯。
      刮?侯刮?侯,即刮锅底的侯。
      让人啼笑皆非,也真是难为刘邦了,能想出这么一个名字。
      汉文帝够宽容大度了吧,也有受不了的人。
      《史记.袁盎列传》: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翻译过来就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即李广的上一任。看来再是宽容大度的明君也不喜欢有人整天在耳边直言劝谏。
      毕竟,烦呀。
     &nbs

40章 宣室问对(十六)[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