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玖拾伍章,不尝世间酸与墨(下)[2/2页]

朝云啸乾坤 灵昀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咳~。”萧若云干咳一声说道:“注意场合。”
      “参见逍遥王。”
      “郑尚书,接下来一段时间可是要麻烦尚书大人,凌风许久未在长安,有许多事情不了解。”
      “这是自然。”
      李信芳笑道:“两位殿下,时辰差不多了,可以整队上朝了。”
      萧若渝点了点头。
      几人来到午门之下,以官阶大小有序站立。
      南宫乾走了过来说道:“殿下。”
      “多谢南宫大人。”
      “殿下接下来须如何?”
      “顺其自然,便可。”
      “是。”
      三鞭震天响,百官陆续进场。
      来到奉天殿外,浊江站在云龙石雕之前,喝道:“百官早朝,入殿。”
      百官进入奉天殿。
      浊灵站在御阶上说道:“陛下到。”
      “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景和帝身着黑色龙袍站在皇位之前,看着下方百官说道。
      “谢陛下。”
      景和帝端坐龙位之上,看向萧若渝说道:“逍遥王你可知罪?”
      萧若渝走出一步说道:“儿臣不知身犯何罪。”
      “五月初四,夜,慕容临城,于玄武大街当街杀人,有右相为证,你还想要如何狡辩?”
      萧若渝双手握玉圭,想了想说道:“这件事儿臣倒是有所听闻,不过此事并无过错。”
      “哦!”景和帝十分配合的问道:“朕,倒是想要听听,你要如何狡辩?”
      萧若渝转身看向百官问道:“诸位大人,都应该知道,江湖和朝堂所签订的合约,长安,乃一国之中心,自太祖时期便严禁江湖人入长安,若有要事,须于冰月楼亮明身份,由冰月楼查验之后在通锦衣龙卫,方可入京。若有江湖人肆意入长安者,人人得而诛之,此条律法在我朝有明文叙述,礼部尚书,刑部尚书何在?”
      “臣在。”赵易和吕灿踏出一步说道。
      “二位尚书大人皆是掌律法之人,适才孤所言,是否在案?”
      “回逍遥王,律法之上确实有此条。”
      “嗯。”萧若渝点了点头说道:“冰月楼是有书院于长安所建,一言一行孤相信他们不会弄错,慕容临城,为学宫藏首座,他饱读诗书,熟知律法,更不会不知,此案,本就如此简单,孰是孰非,依法而行。”
      景和帝看向邹庄问道:“右相觉得如何?”
      邹庄站出说道:“陛下,臣认为当严惩慕容临城,于长安城中杀人,若是传出去,我帝都颜面何存?”
      景和帝看向萧若渝。
      萧若渝笑道:“右相的意思是,要重定律法?”
      “本官没有那个意思。”
      “那右相的意思是什么?右相是不是觉得慕容临城之公报私仇?”
      “本官确实有此想法。”
      “孤倒是想要听听右相的见解,公报私仇,报的是谁的仇?”
      “本官听闻殿下是慕容临城的师弟?”
      “是。”
      “殿下的管家,身死西域可是?”
      “是。”
      “慕容临城所杀之人,同殿下的管家有着联系?”
      “有。”
      “这不是公报私仇是何?”
      “那右相将孤置于何地?以孤的能力,再朝诸位大人都应该知晓,若是孤真的要杀他,还会留着他入长安,在长安动手吗?还是右相觉得孤这一个逍遥王能够比得上学宫?”萧若渝看向百官说道:“学宫向来超脱于外,不问江湖,不管朝堂,即便是当代儒圣——楚合,在学宫也不过只是一名长老而已,诸位大臣觉得他们会因为孤是一位皇子,而出手袒护?会觉得孤出身学宫,便置江湖之法而不顾?如此岂不是太看得起孤了?”
      百官开始低声议论。
      景和帝干咳了一声说道:“此事,便如此吧,不过朕倒是想要问问右相,如此深夜,为何会有江湖人到访府邸?朕记得右相非是出身江湖吧?”
      邹庄俯身说道:“臣,偶有所交。”
      “父皇。”萧若云走出一步说道:“江湖和朝堂,本就难以两全,此事归为一点,不过就是一个江湖人入长安,何必如此阵仗?在这奉天殿之上,此等小事便莫要辩解了。”
      “这……”邹庄还想要说什么却被景和帝拦下说道:“靖安王所言不错,此事谁是谁非,便依法行事。”
      “诺。”
      邹庄也没有多说什么,俯身行礼之后,回到原位站立。
      此时礼部尚书站出一步说道:“陛下。”
      “赵卿有事?”
      “陛下,昨日八贤王到府,称年岁渐大,欲逍遥度日,便同臣商榷,卸任宗正寺之职,臣同宗大人商谈之后,觉得八贤王确实不太适合,八贤王向来逍遥,对于宗正寺之事,也多为查看,臣特请陛下定夺。”
      “臣,请陛下定夺。”宗楷瑞站出一步说道。
      “这小八也是。”景和帝表现十分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
      两位爱卿觉得谁比较合适?”
      宗楷瑞道:“臣觉得大皇子、靖安王——萧若云较为合适。”
      “若云?”景和帝看向萧若云问道:“你觉得如何?”
      “儿臣听凭父皇调遣。”
      景和帝表现十分为难的样子,再三思考之后说道:“宗卿,宗正寺向来是由你打理,你当真认为若云可担此重任?”
      宗楷瑞道:“靖安王向来稳重,对于几位皇子也从不偏心,臣认为,大皇子定能胜任。”
      景和帝又沉思了片刻后说道:“那便由中书令拟旨吧。”
      “诺。”
      “谢陛下。”
      “谢父皇。”
      “众卿,可还有本要奏?”
      百官不应。
      景和帝点了点头。
      浊灵取出圣旨道:“圣旨下。”
      百官跪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凌风世子,年少有为,率三百骑,深入草原,奇袭鞑靼,大胜而归,赐蟒袍一件,紫金冠一顶,白银千两,黄金五百两,以示赞扬;另,凌风世子有功于社稷,此番匈奴一战,战功赫赫,赐御龙军大将军之职,掌生杀之权。五皇子——萧若浅,接连胡夏有功,赐王爵,号谨离,赐黄金三百两,以示赞扬。靖安王——萧若云,执掌西凉关,杀敌无数,屡立战功,赐白银千两,黄金三百两,六月初七,于正德殿成婚。逍遥王——萧若渝,谋阳关之战,立奇功,以少而胜多,暗合以盟,促成胡夏结盟之愿,其手下烟云十三骑,于此战之中甚是勇猛……逍遥王,可为储君,先入东宫,择吉日告天地,登储君之位。关美,忠义无二,赐忠义为号,以告天下,凡阳关一战、西凉关一战、太行山一战,战死之将士,皆列入军殿。天波杨府,西楚郡王、武鸣赐……昭告天下,于五月十五,在军殿行水陆法师大会,此事交由钦天监,钦此。”
      “多谢父皇。”
      “多谢陛下。”
      “谢,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起身,萧若渝站立金道,百官下跪道:“参见太子殿下,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众卿平身。”萧若渝道,随即转身跪地道:“多谢父皇。”
      景和帝道:“但愿此位,能够,困得住你那,逍遥之心。”
      萧若渝微微一笑。
      景和帝摇头起身,离开了奉天殿。
      “退朝。”
      “恭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恭送太子殿下。”
      “恭送靖安王殿下。”
      萧若渝和萧若云来到殿外,萧若渝说道:“这算是惊喜?”
      萧若云笑道:“看你的样子倒是像惊吓。”
      萧若渝抬头看向天空说道:“是啊确实是惊吓啊,储君之位,完全没有想到,只不过,他说,等我身着锦衣,登冠储君,他会携三百剑仙为我祈福,如今怕是不可能了。”
      “走吧,老师在天上自然会为你祈福。”
      “算了吧,我怕天下剑客把我给杀了。”
      “他们可不敢。”
      “你敢。”
      “说起来我倒是想要试试。”
      “我可打不过你。”
      “知道,走吧,去看看你那东宫,房间应该会大上一些。”
      “我可没答应啊。”
      “我是你皇兄。”
      “我是储君。”
      “长兄如父。”
      “……”
      “你们两个没意思的,等等我。”凌风跑出大殿喝道。
      “咳。”李信芳干咳一声说道:“小公爷,此处是皇宫。”
      “是,凌风记住了。”凌风说罢,一溜烟的跑了。
      李信芳无奈摇头。
      这一幕他等待了十余年,终于等到了,不过之才只是一个开始,想要安稳的走下去,可不容易啊,储君之位可非这般简单的。
      上书房。
      景和帝刚回来,便被正文皇后揪着耳朵的问道:“你是不是让渝儿成为储君了?”
      “是是是。”景和帝吃痛道,此时的他丝毫没有帝王的架子。
      正文皇后松手说道:“你当真想好了吗?”
      “这不是已经说好了吗?反正这个位置迟早都是他的,现在给他储君也好让他历练一番。”
      “但他明年定会前往江湖。”
      “那便让他以太子的身份,视察一番民情,再去一趟琅琊,反正即便是朕不让他去,他也会去。”
      “这条路可不好走。”
      “哪一条路好走呢?”
      “也是。”
      “岳父呢?”
      “父亲去太庙了。”
      景和帝点了点头说道:“走吧。”
      “去哪?”
      “许久未出宫了,接下来便去长安城内好好逛逛。”
      “我去换身衣服。”
      “便服出行,现在有许多江湖人入京,朕去看看影卫。”
      “嗯。”
      (本章完)

第玖拾伍章,不尝世间酸与墨(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