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容坐在台下,望着台上走马灯似的一个接一个的领奖、发言,总结着先前自己感言的不足之处。
这是他最近跟靳芳芳学到的习惯,一件事儿做完之后,再复盘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疏漏,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之处以后尽量避免。
有人欢喜,自然有人愁,最欢喜的,大抵要数张国力父子,凭借着《济公新传》,老子拿了最佳导演奖,儿子摘取了年度最佳新人的荣誉。
只是到了感言之时,张国力却是语出惊人。
“咱们的国产剧越来越好啦,制作也越来越精良,但是一些海外剧却在荼毒着咱们的下一代,我强烈建议,大家一起反对一切国外的剧!”
坐在台下的徐容皱着眉头地听着张国力的极端发言,思考着他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张国力的身份早已不是单纯的演员,尤其是先前豪掷5000万制作《华夏往事》,身兼男一和制片人两个角色,已然彻底完成了由演员到资本身份的转换。
5000万肯定有一定的水分,就像当初的《亮剑》,投资900万,对外却是声称1800万。
张国力在说假话。
这是徐容听到后的第一个念头。
仔细思索了一会儿,他渐渐想明白了原因,高丽剧、霓虹剧自然不可能完全禁播。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因为传递的价值观的不同,业已成了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政策上,目前的形势是,相关部门对于海外剧并没有明确的管制条例,与之相反,在高丽,是有着相当严格限制的。
一年三部。
一年只允许三部华夏剧流入,而且质量必须中下,审核标准极其苛刻。
表面看来,张国力的观点相当过激,跟个愤青似的,但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时候只有极端和偏执才能从海量的信息海洋中出位,才能引起大众的广泛讨论,进而倒逼有关部门出台政策。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便已总结出了“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道理,与鲁先生的房不定明年的金鹰奖正等着你呢。”
黄小明瞥了眼跟自己的助理并排坐在后边的靳芳芳,见徐容点头,他才道:“我就不明白,咱们《新上海滩》不比那个什么《51号兵站》火?你拿奖,这是应该的,在粤省论人气,没人拼的过你,可凭什么我就陪跑了?”
徐容自然明白原因,可是话他也不好明说,只能劝道:“都是黑幕,说不定人私下里砸了多少钱呢。”
黄小明闻言笑了,长吁了口气,道:“今儿谢啦。”
徐容抬的那手赞誉实在太高了,哪怕黄小明明明知道自己受不住,但是过,要是没通告,邓朝往往一睡大中午,等到天擦黑,就跟个兔子似的窜出去,直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去。
徐容的生活相对规律一些,并非他不喜欢玩,而是比起玩,他明白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儿,再过几天他也才二十一岁,青春还长,不用着急忙慌的去见识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
俩人点了一扎啤酒,当然,剩下的八瓶是给靳芳芳和黄小明的女助理的,徐容跟黄小明毕竟都不是爱喝酒的人。
黄小明大概真的被气到了,几杯下肚,就开始疯狂地吐槽起南方盛典的评委组的眼光,不专业、辣鸡词汇频繁从他嘴里蹦出。
徐容对此只能报以苦笑,还好他的奖项是观众投票投出来的,不然黄小明这话连他一块质疑了。
一瓶啤酒下肚,黄小明再次聊起了理财,他对这些很感兴趣。
徐容每次都当故事听,但他仍认真地听着,不懂归不懂,但挡不住他心驰神往啊。
只是想起自己的投资,他心里总是有点不是滋味。
自他入市,沪指从5700干到6400,可他愣是才赚了几块钱,看着媒体上、论坛上股民清一水的狂欢,他就感觉特离谱。
第三十七章 原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