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一百一十节 高阙会战(3)[1/2页]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君候,这些就是石脂了……”一个少府官员,领着义纵走到地窖的深处。
      那里,密密麻麻的码了数十个木桶。
      义纵走上前去,将木桶揭开,露出里面盛着的深褐色或者黑色的黏稠液体。
      因为塞外的严寒天气,这些黏稠的液体,都已经冻成了一种类似于猪油凝固后的冻状物体。
      “此物可以燃烧?”义纵回头问道。
      “然!”那少府官员答道:“墨家曾经做过实验,此物点燃后,如同油脂,燃尽方灭!甚至无法用水扑灭!”
      “善!”义纵点点头,说道:“将这些石脂全部送去我军营中备用!”
      “诺!”
      ………………
      翌日,义纵军队既渡过北河。
      此时,汉军在北河上已经搭设了六个简易浮桥。
      浮桥,在中国又称之为‘艁(zao)。
      早期的艁,看字体就知道,是一种将木舟捆绑起来,形成河上桥梁的方法。
      所以,架浮桥又被称为梁。
      如房之梁,横架江河!
      早在春秋时期,甚至西周时期,诸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这种浮桥的架设之法。
      并且,将之纳入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之中。
      所谓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
      诗经之中就有赞曰: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个方字,实际上是方舟的方,而非许多人理解的‘泭。
      发展到秦汉,艁舟之术,其实已经经过了一次飞跃式发展。
      特别是在秦始皇时期,为了解决军队渡河问题和皇帝本人巡游天下,横渡江河时的障碍,秦人将艁舟之术,在旧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良。
      出现用双舟一体,首尾相连,互相捆绑的浮桥。
      秦极盛之时,在这北河、南河,架设了大量永久性浮桥,以供军队和士民通过。
      不过,随着秦王朝崩溃,这些浮桥,也早已经被大水冲毁,成为了朽木。
      而现在,汉军使用的浮桥,则是在秦人的浮桥技术基础上改良而来的新式浮桥。
      依旧采用了秦人的双舟结构,但增加了悬挂在舟船上的木桥设计。
      这种结构,使得只要这浮桥存在,那么,即使大河的水流再湍急也无法危及渡河的军队。
      更因为用了双舟结构,使得浮桥的桥面很宽,连战马甚至战车都可以通过。
      “隧营的技术还真不赖……”义纵在渡河后赞道:“急切之间,就可以在此大河之上梁艁为桥,真乃神乎其技!”
      作为高级将领,义纵自然知道,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次围绕浮桥而展开的大战。
      最有名的莫过于春秋晚期,穆公为了复崤之战的仇,而发动的对晋国的攻势。
      那次战争,秦人就是使用了艁舟,渡大河,出其不意的拿下王官,使得晋军甚至不敢迎战。
      于是穆公封崤之战中的秦国阵亡将士遗骸,哭丧三日,然后引兵归国。
      但历来,艁舟之事,不仅仅耗费时间长。
      当年秦始皇为了渡过湘江,使刑徒三千人尽伐湘山树。前后十几日,才搭好浮桥,结果天公不作美,一阵狂风,将浮桥吹散了……
      而这几座浮桥,隧营据说只用三天就搭建好了。
      而且,材料俱是取自附近山林的树木,除了人工成本和一些从后方运来的材料外,汉军没有多花半个铜子。
      可谓是经济效益极高,而且,这种浮桥极为坚固,只要用心维护,起码还可以使用三五年!
      当然,这也跟大河封冻,使得浮桥的搭建速度和安全性大大提高有关。
      但不管怎么说,仅仅凭借这隧营三日成桥的速度,也足可让这个兵种从此成为汉军三军必备的辅助兵种!
      从今以后,任何将军出征,恐怕都要带上隧营才肯出征。
      这样一想,义纵心里面对隧营要分润军功的怨念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渡河之后,义纵率领自己的前锋,没花多少时间,就抵达了程

第一千一百一十节 高阙会战(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