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九百六十二节 官员倒逼战争[1/2页]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长安,又一次考举落下了帷幕。
      这一次,参考士子创下了前所未有的记录。
      总共有接近两万人报名!
      如此多的人参与,以至于整个长安的商业和贸易,在考举前后的这一个多月,繁荣的不像话!
      无论是卖奢侈品的,还是经营日常用品的,反正,只要是做生意的,都赚的盘满钵满。
      当然,主爵都尉衙门也趁机刷了一波脸。
      在公孙弘和主父偃的主持下,主爵都尉衙门,借着考举的机会,从长安九市,收上了接近千万的税款。
      仅此一项,就几乎相当于关中去年一年田税的三分之一强了。
      这让公孙弘和主父偃的信心爆棚。
      但对刘彻来说,本次考举的落幕,意味着麻烦的上演。
      “四千多个工作岗位啊……”刘彻将御史大夫衙门上奏的奏疏放在一边,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
      这就是考举对于现在的汉室政权的最大考验了。
      跟每次只取几十个,撑死一百多的科举不同。
      考举,一次录取人数,就是数千。
      而且,录取人数肯定会越来越多!
      就像后世的大学生一样。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的口袋慢慢的鼓起来。
      他们肯定会选择将自己的下一代送去读书识字。
      知识分子越来越多,最终曾经的风流才子,变成明日的市井说书人。
      而这却对现行的考举制度造成了冲击。
      因为,工作岗位,不是想变就能变出来的。
      特别是现在,汉室地方六十余郡,绝大部分的职位,都已经有坑了。
      强行把人踢掉,塞进考举士子,不仅仅是对国家的不尊重,更会产生很坏的结果。
      想想看吧。
      崇祯让李自成下岗,然后李自成就武装上访,让崇祯在煤山上吊了。
      所以,其实,现在可供安排的职位,也就只有那些到点了退休的人的职位。
      刘彻前几年,已经将这方面的潜能挖空了。
      再想指望靠着以新换旧,并不现实。
      但,放着这些考上的士子,不给他们安排工作岗位也是要出事情的。
      典型的就是黄巢。
      英雄豪杰,流落在体制之外,会有怎样可怕的结果。
      历史书上,已经写的清清楚楚了。
      所以,在实际上而言。
      “这是在逼着朕去扩张啊!”刘彻放下手里的笔。
      他刚刚绞尽脑汁,从各衙门清理了五百多个到点了还没退休的老干部,给与他们加官一级的荣誉,让他们致仕,从而腾出了五百多个岗位来安置这些考举士子。
      但,这只是杯水车薪。
      幸亏去年搞了个大新闻,把齐鲁洗了一遍,腾出了至少两千个岗位。
      因此,今年勉勉强强,算是能蒙混过关了。
      但明年呢?后年呢?
      而且,随着新一代年轻人成长,未来汉室的读书人会越来越多。
      这在一方面,会要求刘彻开始改革考举制度,提高准入门槛。
      但这门槛肯定不会一下子就拔高太多。
      难度是会随着士子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的。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人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多。
      于是,摆在刘彻面前的,就只有三条路。
      第一条扩大内需,发明一些新机构来安置越来越多的考举士子,但,这新衙门不是想成立就可以成立的。
      现在的官员薪水虽然低,但也不少了。
      哪怕是最低级的百石小吏,一年薪水也要给其一百石粟米外加一定的现金。
      更何况,刘彻自己还作死的搞出了津贴和补贴制度。
      所以,随意增加机构的话,只是饮鸩止渴,最终除了重蹈北宋杯具外,不会有别的结果。
      而第二条路,就是减少录取人数。
      但,减少录取人数,就会提高考举逼格。
      很容易会让那些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产生——劳资比别人高级的错觉——虽然他们一直都有这样的错觉。
      但考举,却可以让他们知道——你们不比别人高级。
      而第三条路……
      “用大汉的剑,为大汉的官,去获取属于他们的工作岗位……”刘彻似笑非笑的摇着头叹息着。
      这也是唯一可以实现的出路。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只要打下一块地盘,就得在当地建立政府,实施统治。
      就像现在的安东都护府那样,每年都能固定为刘彻消化至少几百个士子。
      而且,这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世界这么大。
      哪怕未来在遥远的中亚和西亚以及南亚实行的殖民和分封统治。
      那里也需要官员啊。
      需要官员就需要考举士子去占坑。
      然后,慢慢的,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也会开始要求更多的官员。
      如此,才能确保不出问题。
      “看来,对匈奴作战,确实是迫在眉睫,不得不发啊!”刘彻感慨一声。
      五年前,他搞出考举,纯粹只是想刷声望,收买人心而已。
      却没有想到,五年后,他弄出来刷声望的工具,逼着他和整个国家,不得不投入战争中。
      因为,假如不给越来越多的年轻士子找到工作岗位的话。
      大汉王朝就迟早药丸。
      大汉王朝不想吃枣药丸,就得去扩张。
      说起匈奴,刘彻就颇感

第九百六十二节 官员倒逼战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