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六十五节 风暴(1)[1/2页]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长安城中贵族大臣们左手倒右手的游戏,刚刚开始,就被迫谢幕。
      虎贲卫与羽林卫,入驻少府、内史和大农令的所有办事机构和粮仓。
      未央宫里的尚书、谒者、侍中和郎中下到每一个官衙办公。
      这些天子近臣,严格执行了天子对于粮食交易的规定。
      任你如何神通广大,手眼通天,也要拿着户籍竹符,才能买到粮食,而且,一次最多只能买五石。
      这样一来,大家都是泪眼婆娑,好不伤心。
      整个官僚贵族阶级的反应,都有些大。
      自古以来,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只有一个两个怨怼,那叫心怀叵测,阴谋不轨。
      十个二十个唧唧歪歪,那是反刘反汉,罪大恶极。
      千人万人齐声呐喊,那就是义师四起,共讨暴君了。
      对此,刘彻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历朝历代的教训,都告诉刘彻,对官僚权贵,可以打压,但绝不能将他们逼到墙角。
      对权贵官僚集团,最好的办法,还是打一巴掌,给颗甜枣。
      所以,刘彻随后就下诏:列侯及两千石,国家柱石,佐朕统天下,功莫大焉。褒功臣,美教化,此三代先王之德也,朕虽不敏,仍愿效之。其赐,列侯及两千石,子一人为秀才,以褒其功。以美其劳。
      于是,许多人原本受伤的心灵,稍微得到了些慰藉。心里舒服了一些。
      而刘彻给出的这颗甜枣,其实也是在今年考举时,必然会宣布的一个政策。
      考举士子们,必然要走向全国,去各个郡国,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于主要组成部分。
      但,旧有的官僚贵族集团。必然不会坐视不管,看着新兴政治势力取代他们。
      这些人要是鼓噪起来捣乱。刘彻也会有些hold不住。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收买他们。
      让他们参与到这个政治进程中来,给他们一些好处和特权。
      这样,他们才不会成为这场变革的阻碍者和破坏者。
      这个诏书下达后。贵族大臣们虽然还是有些牢骚和不满,但大多数人,还是认清了现状,知道天子绝对不会允许他们破坏关中的安定。
      甚至有不少人清醒了过来,然后出了一身冷汗他们的计划要是真得逞了,关中几百万石的粮食储备,可能剩不下多少了,也没办法剩下多少。
      而失去了粮食储备的少府和内史,必然会失去对关中粮价的掌握。
      到时候。粮价疯涨,民生经济被破坏。
      急眼了的未央宫,未必不会拿他们的脑袋来开刀。用几位罪魁祸首的血,来向国民谢罪。
      顶级的列侯,皇室的亲信,肯定不会挨这一刀。
      那么,很显然,自然是他们这些小虾米来背锅了。
      “这又何必呢……”许多人虽然还是很难对一笔唾手可得得财富。不翼而飞释怀。
      但是,想想自己得脑袋和身家性命。
      他们毫无疑问的缩卵了。
      而接下来一个小道消息。更让这些人迅速抛掉了先前的那一点点不满坊间传闻,天子连日召集尚书台和近臣,研究在新化怀化地区,划定新的封地的计划。
      据说天子认为,新化城和怀化城之间的数千里土地,亟需开发和利用。
      但当地人口稀少。
      而且天寒地冻,森林众多,又在长城之外。
      愿意迁徙去当地的人,少之又少。
      哪怕是屯垦团,在当地也不好布置。
      于是,天子将视线对准了‘国家柱石,社稷功臣的广大列侯们。
      决定将当地的数千里土地,除了濊人地盘外的其他地区,分封给‘有功大臣、国家柱石们。
      据说,哪怕是食邑五百户的低级列侯,也能得到方圆十里的封地。
      顶级的万户侯,甚至能得到方圆百里的封国。
      封国的所有一切矿产、森林和资源,全部归受封列侯所有。
      这个小道消息一传出,整个列侯阶级,立刻迎来地震。
      谁会嫌弃自己的封国太小,土地太少呢?
      至于新化城那疙瘩,天寒地冻,气候恶劣,开发程度极低。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能白得一块土地,谁不喜欢?谁不愿意?
      且,列侯们都是家大业大的。
      谁没有兄弟子侄,亲朋故友需要照顾?
      一块土地,再怎么贫瘠,环境再怎么恶劣,也总是能养活人的。
      特别是……
      新化那边虽然又冷又偏,而且山高林密。
      但总是能养活人的嘛!
      大不了,中国百亩养一家五口,新化那边千亩养五口嘛!
      更别说,濊人跟真番等国最近年余,卖到长安的人参,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单凭当地能出产人参这一点,就让许多人都按捺不住心里的兴奋了。
      而墨苑和少府‘不小心泄露出来的一个消息,更是点燃了无数人的热情与期盼根据少府和墨家派去新化那边的农稷官和墨者报告:新化之地,虽苦寒,然则,地甚肥,可种豆。
      而军方也有消息说:有士卒在新化城外,巡逻过程中,捡到了狗头金。
      这表明,当地有金矿、铜矿的存在。
      这下子,无数人眼都红了。
      大家伸长了脖子,等着未央宫里的消息。
      至于之前的事情,立刻就被众人抛到了脑后:一个一次性的外快。能跟可以世世代代继承,传给子孙后代的土地比吗?
      而在这些熙熙攘攘的嘈杂声音中,长安城发出去的命令。终于到了江都国。
      当使者喘着粗气,将来自天子的诏命,递交给江都王刘阏后,刘阏立刻召集了江都国内的大臣,商议具体部署事宜。
      刘彻给刘阏配置的丞相是前廷尉张释之,太傅是太宗朝有名的贤臣冯唐。
      张释之虽然身体不太好,但经验丰富。冯唐也在官场上沉浮了二三十年。
      有这两人,刘阏其实并不需要有多大的能力。
      国中的一切事情。都被这两人安排的妥妥当当。
      这一次也一样。
      “神明示警,寡人自当奉诏!”刘阏先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就看着这两位贤臣,道:“这疏散之事。和具体的安排,寡人就全部托付给丞相和太傅了!”
      张释之与冯唐相视一笑。
      他们也习惯了刘阏这样的行为。
      相对来说,这样子的刘阏,对他们两个来说,等于明主。
      刘阏这样,不管什么事情,全部交给臣子,自己袖着手,只管跟长安写信诉苦。顺便卖萌的主君,简直太难找了。
      整个汉室,估计也就这么一个了。
      只是。这天子诏命,却是让这两人都有些头大依据一个梦,就迁徙整个广陵以西十几个县,数十万的居民,这真是有些搞笑!
      但天子的命令,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没有办法,两人只能硬着头皮下去。组织和动员民众的疏散。
      好在,张释之是名动天下的前朝大臣,冯唐在东南,也是广有民望,德高望重的名人。
      地方上的官员们,在这两个大佬面前,除了战战兢兢的配合执行外,连个牢骚也不敢发。
      就是百姓,有些麻烦。
      中国人的故土情绪,是全世界所有民族中最重的。
      许多百姓,宁愿饿死在故乡也不愿去其他地方。
      狐死首丘,越鸟南飞。
      尤其是农民,这种情怀尤其深重。
      好在,江都国,本来就是移民为主的地区。
      自刘濞立国以来,生活在此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从齐鲁甚至燕赵等地迁徙来的流民。
      因此,民众的动员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好做。
      但这也只是相对来说而已。
      总有些不愿离开故乡的人,也总有些你不管怎样,他死都要死在家里,舍不得家中田亩和庄稼的农民。
      对于这样的人,汉室官员,在劝说无果后,直接上了手段。
      这个手段,很是简单粗暴直接动用了郡兵,强制将人绑上了迁徙的马车。
     &nbs

第五百六十五节 风暴(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