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二十五节 冬小麦(2)[1/2页]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刘彻话音一落,顿时臣子们都是嗡嗡嗡的议论了起来。~
      别的什么暂且放在一边。
      这麦子的收购价格跟粟米看齐?
      这是个什么意思?
      许多人的心里都是砰砰砰的直跳了起来。
      只要不是个笨蛋,都明白,回去以后自己该怎么办了。
      赶紧的收麦子!
      有多少收多少!
      现在长安的粮食价格,因为粟米被保护的缘故,波动很小。
      一般,一石粟米五十钱到六十钱之间,基本维持了去年的水平——再高的话,少府就要介入了。
      而麦子,一石小麦,目前在市面上,最多能卖到三十钱,有时候,甚至才二十五钱。
      若是麦价与粟米价格等同。
      那么……
      许多人都在心里悄悄的把小算盘拨的哗啦哗啦的响。
      毕竟,居长安,大不易。
      不论衣食住行,还是交际宴客,都是开支极大的花费。
      只靠俸禄,大家早就饿死了。
      就连当年向来以清正刚直闻名朝野的前丞相故安候申屠嘉,对于官场中的贪墨行为,只要不是太过分,他都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刘彻环视群臣,开口道:“岑公,此事就交给卿亲自负责!”
      “诺!”岑迈连忙出列拜道。
      但心中却是苦涩无比。
      当今天子即位以来,花钱的速度太快了!
      快的少府都跟不上今上花钱的速度了。
      这样下去,怎么了得?
      太宗孝文皇帝、仁宗孝景皇帝攒了三十年的库房。恐怕,用不了十年就要见底了!
      只是。少府名为九卿,实则不过是天子的私人管家。
      少府所有。俱是天子私人的私产。
      别说是今上要拿来做这些有益民生的事情了,就是大兴土木,酒池肉林,他也要照办。
      刘彻看着岑迈巍颤颤的模样,也觉得怪可怜的。
      他明白,少府也是要政绩的。
      若是照他这样大手大脚的开销下去,恐怕,岑迈这个可怜的老臣,要被逼疯了。
      于是。他出言安慰道:“岑公不必心忧府库,朕前日接到江都国内史主父偃的奏疏,言其已按朕之意,在江都沿海,营造盐田,朕已下诏,将江都盐田,划归少府所有!”
      主父偃奉命南下江都,身负的使命。除了督造可以在近海甚至远海航行捕捞的船舶外,另外一个职责就是在江都国内开发晒盐的盐田。
      晒盐法,不是什么高科技。
      当初吴王刘濞就曾发动十几万人,煮海为盐。以吴地丰富的海盐,垄断了汉室大半的食盐贸易,获利无数。
      刘濞所用的煮盐还是太过原始。而且浪费人力。
      刘彻让主父偃带了几十个少府工匠和两个墨家的弟子南下,交代了他们引海水到盐田之中。利用日照晒盐。
      至于具体怎么操作,那就要看他们不断的试验和操作了。
      反正。这个事情,技术难度并不高,只要耐心,多试几次,总能摸索出方法。
      这不,主父偃前几天上书刘彻报喜。
      盐田晒盐法已经成功啦!
      随奏疏而来的,还有整整一大包晒出来的海盐。
      刘彻看过了,主父偃晒出来的海盐,其实是粗盐,距离它变成后世的食盐,可能还需要几道工序,清除杂质,有害的物质等等。
      但对西元前的农民来说,粗盐也是盐!
      只要能吃,不会死人就行,计较那么多干嘛?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绝大多百姓,食用的食盐,都是粗盐。
      至于精盐什么的,那是只有官宦人家和有钱的地主阶级才吃得起。
      换句话说,主父偃晒出来的盐,是可以直接售卖的。
      而盐铁利润,不问可知,更何况,晒盐的成本,除了人工和土地,几乎等于零。
      岑迈闻言,脸色这才好了些。
      总算,能多一个进项不是?
      将此事决定下来,刘彻看向其他臣子,刘彻心里很清楚,这些人肯定会利用提前知道的消息,去收购小麦。
      不过,这却是在刘彻预料中的事情。
      想推广冬小麦,仅靠一个提高价格,是很难达成效果的。
      必须要得到关中的地主阶级的支持和鼓动。
      没有地主阶级的推广和帮忙,只靠着农民自发的行为,冬小麦的种植规模可能要好几年才能提高到粟米的栽培规模。
      这还是关中!
      想要推行到整个北方,还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
      

第四百二十五节 冬小麦(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