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天下谁人不识香江首富杨爵士的时候,世界尚无人识得一个名叫麻芸的大学英语老师。
     1988年,24岁的麻芸从杭城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杭城电子工业学院教书。
     麻芸的活跃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为了防止麻芸有别的想法,当时杭城师范学院的副校长黄书盟跟麻芸制订了一个“5年之约”,到了那个学校5年内不能辞职出来。
     在杭城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期间,麻芸是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讲师。
     与此同时,他在西湖边发起了一个“英语角”,在翻译界慢慢的有了一些名气。
     当时全国经济飞速发展,在杭城做外贸生意的民营企业逐渐增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也相应越来越多。
     所以,很多老板找他做英语翻译。但当时他只能做兼职,因为他和老校长的“5年之约”还没有到期。
     1992年,还在大学教书的麻芸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
     这是杭城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取英文“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
     当时的翻译社就是个小店,所有的员工加起来5个人。
     麻芸跟同事一起筹集了3000元人民币,租了一个房子,房租是每月1500元。翻译社的注册资本是3000元。
     创业之初并不顺利,第一个月的营业额才600不到。
     入不敷出的状况令翻译社的员工动摇了,但麻芸坚信翻译社可以做下去。
     与此同时他必须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后来,发现卖鲜花跟礼品可以挣钱,麻芸就背着麻袋坐火车去义乌批发进货。
     之后他将办公室一分为二,一半拿来卖鲜花礼品,一半做翻译社。而且,麻芸也常常背着装满小工艺品的大麻袋,在杭城的大街上穿梭售卖。麻芸甚至还做过一年多的药品和医疗器材销售员。麻芸用这些小买卖的收入来维持翻译社的运营。
     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卖礼品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翻译社仅能挣五六百元,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翻译社呢?
     麻芸的同事就建议只开礼品店,将来成立一家礼品公司,但麻芸拒绝了。他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当初成立翻译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解决老师们的问题,还是为了挣钱?
     既然是为了前者,那就一定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光明就会到来。
     1995年,亏损三年后,海博翻译社开始盈利。
     这时5年之约已满,麻芸向学校提出了辞职。
     辞职之后,麻芸全职经营翻译社一段时间。他发现翻译社在实现盈利之后,逐渐走上了正轨,麻芸就放手让其他同事打理,不再过问翻译社的具体事宜了。
     他开始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1995年,杭城要修一条通往皖省阜阳的高速公路。m国的一家投资公司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但在项目进行的一年时间里,该公司却迟迟没有按照合同支付投资款。
     杭城方面聘请麻芸到m国同该公司接触。
     那时麻芸被称作“杭城英语最好的一个人”。
     带着杭城方面的委托,麻芸担任起了前去m国翻译和协调的工作。
     可到了m国之后,麻芸却发现那是一家骗子公司,不但无意合作,甚至希望麻芸能跟他们一起来诈骗z国钱财。
     当麻芸表示出不愿意的姿态时,他们将麻芸软禁了起来。无奈之下

第1450章 麻芸出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