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对了,明天早上我们五点就要出发了,大家回去记得提前把自己收拾好。”
      镇上的学生有些还觉得挺有意思的,村里的没什么反应,做农活这事,他们都习惯了。
      毕竟在哪里做农活不都一样嘛。
      学生们还在问老师问题,而朱小琴已经神游走了。
      “那老师,我们这个时候去干嘛呀?”
      “去收玉米。”
      “收玉米?”
      “对,我们有些同学一直生活在镇上,虽然周边也有些地,但是还得真的感受下农民农忙的,肯定跟有些同学想象中不一样。”
      说完这话晚自习就结束了,大家没有一下子散掉,特别一些镇上的学生,家里都是镇上的,虽然有些村里的亲戚,但是下地干活,也轮不到他们呀。
      朱小琴悄悄的叹了口气。
      干活这个事,是躲不掉的啊。
      没有农场,难道还缺农活吗?
      他们学校的假期在五月和九月,就是放了给学生回家帮忙干活的。
      其实从开春开始到秋收结束,这中间基本上就没几天能歇的。
      具体情况就是每个村除了定下来的粮食还种哪些作物罢了。
      拔玉米这活,困难并不困难,但是对力气的要求不小。
      朱小琴她们这届女生就两个宿舍,加起来二十二个人,剩下的都是男生。
      虽然她们高中很多都是像她这种是村里来的,但是镇上的学生还是占多数。
      大家拔玉米的时候问题不断,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但是可能这个年代的人对于农活的有种天生的适应力在,拔了一天不熟练的也都熟练了。
      等他们这波玉米摘完回学校,还没过两天呢,开始考试了
      他们满打满算才上了十天课吧,这就考试了?
      这是什么学校?
      朱小琴中午打饭的时候,都要了两个馒头,要知道,一般她一个吃下去就够了。
      也不知道是因为身体累的,还是脑子累的。
      就在朱小琴努力考试的时候,她娘则是在愁家里这两个小的怎么办。
      其实工厂里不是说只收三四岁的孩子,一岁的也收。
      毕竟不是所有人家都有长辈能带孩子的。
      当然,跟长辈带孩子比起来,厂里这种类似保育园的地方只能说保证孩子的安全,但是想带的多好,那是不能指望的。
      毕竟,首先人手就跟不上。
      像乖乖去的时候已经三岁了,但凡受了委屈,他已经能清楚的表达出来了,这种送去心里不会那么担心。
      双胞胎这种的,真这个时候送去,家里哪个长辈心里都不能踏实。
      所以,只能继续麻烦小蔡婶子她们了。
      张秀兰还算大方,每个月除了给孩子买奶粉,还单独给她婆婆八块钱,然后每次回家也都会在供销社买些米面回去。
      后来因为朱小琴去镇上了,白天孩子还得放到蔡婆婆那里,张秀兰和丈夫每次来,都给她带些糖。
      毕竟,粮食,蔡婆婆是吃不完的。
      但是时间一长就不行了,蔡婆婆毕竟年纪大了,精力实在跟不上,小蔡婶子一个人又要忙农活又要带孩子的,就有些空不出手来。
      这和当初全心全意带娃不一样,家里人口多了,不赚公分不行啊。

第112章 拔玉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