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拿过来,恐怕也不够支撑这个霍尔推进器霍霍几分钟的。
      虽然在如今这个地月间做货运班列用这层的影响,这种太阳能发电站是地面太阳能电站效能的几百几千倍以上,发出的电通过微波或者激光的方式发射到地面上的接收站上。
      按照之前的推算,30个成规模的太阳能空间电站所发的点可供华国之前所有的用电需求。
      简而言之,这是戴森球的微缩版本,也是行星级使用太阳能源方案之一。
      原本拥有大好的前景,只是在陈仲策带着可商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横空出世以后,这项技术就沦为了实验室内做研究的项目,没有进行商业推广。
      如今陈仲策再把这个项目拿出来,看来是找到了最适合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了。
      “许总,以前的逐日工程是架设在地球近地轨道上,所发的电通过微波的形式发送到地面上,供给地面使用。
      未来的逐日工程,是架设在地月之间,甚至于是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轨道上,通过太阳能发电以微波的形式供给来往于地月之间乃至于地火之间的货运和客运的班列。
      毕竟,无论我们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至少在未来的千年之内都无法与于悬在我们头顶上的这个天然巨大的聚变炉相比啊。”
      陈仲策跟许长天介绍了一下如今“逐日工程”的新用途,最后感叹一声。
      许长天也明白了陈部长把这份《逐日工程》计划书交给自己的目的和用途:“如果逐日工程应用在地月和地火之间的话,这不就相当于是高铁上方挂着的那根供能的高压线吗?
      只不过一个是有线的,一个是无线的。
      旧瓶装新酒,陈部长您对于这项技术的重新应用让人不由得耳目一新啊
      许长天不着痕迹地拍了拍陈仲策的马屁。
      陈仲策听出来了,他并没有计较这些细节,只是跟着说了一句:“技术并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越适合越好。
      这项技术可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得感谢段院士和杨院士的团队。
      我只不过是借花献佛,重新发现了这项技术而已。”

第442章 逐日工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