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熹帝直接被内侍卫护送着回了乾清宫。
在此期间,除了近身伺候的崔公公以及两名御前太监,没人得见过醒来的光熹帝什么样,在议政殿内,一个个面色沉重。
“同济会的事不能再耽搁了。”有臣激愤道:“杨首辅身为内阁之首,这种时候该站出来说句话,好让各部能正常运作下去,否则皇上一天天的不临朝,同济会又嚣张跋扈,真让他们作恶到京城,只怕不止是朝纲乱,整个天下都要乱了。”
杨首辅是个低调的人,皇帝都没发话,他怎么会强出头,四两拨千斤地把那位臣的话拨了回去,说自己虽然身居要职,可毕竟头上还有两位主子,那两位不发话,他是断断不敢自己拿主意的。
他的野心从不表现在面上,平时就给人低调的印象,因此这么一说,臣们也没再勉强。
这时,久未出现的崔公公来了。
朝臣们看到救星似的眼神一亮,忙凑过去问光熹帝的状况。
崔公公同往常一样,关于光熹帝的病况一字不漏,“咱家是来宣皇上口谕的。”
话语一出,臣们当即入列,站直身子,握紧玉笏,竖直耳朵细听。
议政殿内顷刻之间恢复成落针可闻的安静。
崔公公清了清嗓子,开始传话。
光熹帝的意思很简单,他伤重,无法临政,接下来的日子,由内阁首辅监朝,吏部礼部两位尚书辅佐。
帝王口谕,杨首辅不可能不从,于是群臣找到了主心骨。
首先要商议的,便是如何置同济会。
 
718、死上一次,如他所愿(2更)[1/2页]